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车云山茶话
  雨过天晴,登山眺望,只见雄峰雾列,云卷云舒,恰似车轮滚滚。好一座名副其实的车云山!
    清代文人程悌观后曾写下绝句:“云去青山空,云来青山白,白云只在山,常伴山中客。”
    车云山峰连鄂豫,地接随信,分属两个省市,绵延数十里。主峰位于两地交界处,海拔800多米。随州境内车云山地处随北,离随州城90多公里,位居曾都区草店镇北部仙境,气势恢宏,高插云表。
    属地人分,山地天成。独特的自然环境,注定了车云山的千年茶缘:山与茶早已融为一体,难分彼此。说起车云山,何人不说茶;说起茶,谁又忘得了车云山?
    茶是车云山的灵魂,茶是车云山的精华,茶是车云山的主题。
    早在远古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湖北老乡陆羽在 《茶经》里作了两点考证:一是茶作饮料,始于神农;二是车云山出茶。据此而论,神农解毒之法,就是喝茶;古代“荼”与“茶”通用,神农“得荼”,即“得茶”,家乡茶应在其列,家乡车云山茶当为首选;神农是人文始祖,也是茶的始祖;随州是神农故里,也是茶的故乡。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博大精深的神农文化,铸就了车云山的生命和灵魂。千百年来,车云山茶事肇兴、繁衍、昌盛,生生不息,正是得始祖之庇佑、神农精神之动力。
    厚重的历史文化滋润了车云山,增添了车云山茶的香甜。
    《戈阳志》记载:公元754年,陆羽考察车云山后,写下了“有茶,贡品。”“茶仙”的千古定论,确立了车云山茶至高地位和至尊品质。
    据民间传说,武则天患有胃病,名医会诊,百药难治。宫中有人冒死上奏,说车云山贡茶可医百病,健胃保肾,疗效尤佳。武则天命沏上一杯,顿时满殿飘香,金口御饮,香如熟栗,甜如甘露,龙颜大悦。武皇帝每天品饮,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口齿生香,喉润舌甘,神清气爽,胃病茶治而愈。武皇帝以为神佑,便下旨在车云山建佛塔千座,一则祭神,二则昭示车云山茶的神奇之功。当地为节约茶园,只在车云山主峰建了一塔,里面供奉着一千个佛祖,以遂女皇心愿。此塔名为千佛塔,登上草店车云山茶场,抬头可见。
    历经多少春秋,饱受多少沧桑,千佛塔至今仍端坐峰顶。千佛塔的英姿以及蕴含的茶情、茶韵、茶缘、茶道,引起了倭寇的嫉恨,但对千佛塔,日本鬼子永远休想撼动,只能留下无耻的枪洞。
    至清末民初,车云山茶进一步引人瞩目。1915年,车云山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了金奖,全世界为之轰动。建国后,以毛尖茶为代表的车云山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饮誉海内外。
    涢河源头水,车云顶上茶。车云山“贡茶”主要产于主峰地带,茶色清亮,滋味醇美,芽叶纤秀,余香绵长。1953年,毛主席和苏联专家一起品茶,称赞车云山茶“汤清叶绿,香高味浓”。
    车云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车云山人世代茶园稼穑,历久弥坚,茶事茶业已成不变的主题。
    值得回味的是,车云山交界两村,都叫车云山村,寓意很明显,都想围绕茶业做文章。草店车云山村现有400人,经营5000亩茶园,年产干茶一万多公斤,去年全村茶农人均收入过6000元。所组建的随州市车云山茶业公司,专司茶叶加工、销售及种管技术推广,是公司+基地+农户式企业。
    前不久,随同中国随州网网友见到了车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公司首任经理、茶业专家周国启,虽已年过花甲,仍精神矍铄,满怀茶情。“我的祖辈五代人以种茶为生,车云山养育了我的先辈和我的家人,车云山茶业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失色。”子承父业,一脉相承。周国启的俩儿俩女,都是种茶能手。小儿子周恩忠接任了公司经理后,智勇并用,开拓创新。注册了“鄂豫峰牌车云山系列茶”,意在擦亮品牌名片,提升市场价值,发扬光大随州车云山茶业。
    时逢春天,正是车云山最美的季节。春风春雨催生嘉木,层林尽染;茶女茶工采绿杀青,山歌互答;游客商客闻香而至,欢笑阵阵。此时的车云山像一个天然的网络,亦真亦幻,真如梦幻,梦幻成真。
  
    ●肖福洲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车云山茶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