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墟上崛起美丽新家园
——绵阳市震后农房重建纪事
作者:文滔
4月24日,震后新修建的北川擂鼓镇猫儿石村吉娜羌寨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静谧而美丽,该村的69户受灾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截至4月底,绵阳市已有371230户建起了新房,震后一年,绵州大地矗立起一幢幢新农房,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用坚强和汗水,在废墟上建起了美丽新家园。 灾后重建,农房质量要有提高,这是绵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思路。2008年6月30日,全市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一步到位”的建房思路,即把农村受灾农户过渡安置和永久性安置统一合并成建设永久性住房。明确了建房路径: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队参与、援建支持的“四合一模式”,坚持先急后缓、典型引路的原则,推进永久性农房建设。 全市各地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以聚为主,聚散结合”的原则,根据山地、丘陵、平坝等不同地域特点,编印了26种3至15万元不同造价的农房户型设计图集,供受灾群众选择。同时,在农房建设中注重体现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川西北民居风格等。 注重搞好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强化引导。2008年7月,北川擂鼓镇、安县晓坝镇、江油青莲镇、游仙魏城镇、平武平通镇和南坝镇等6个市级试点乡镇农房建设全面启动。 试点探索中,各示范点将农房建设与实施“五改三建”同步进行,注重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设施设备的配套,使灾后农房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江油市九岭镇粉石村2社,村民赵阳兵震后用了1个多月时间,在震毁的农房原址上,建起了造价5万多元的坚固农房。赵阳兵说,靠自家积蓄的1万多元、信用社贷款的2万元、政府补助的2万多元,解决了资金难题;通过利用废墟中的砖瓦与购买砖瓦相结合的办法解决了建材问题;采取与邻居换工的办法解决了劳动力问题…… 大地震过后,全市9个县市区共有84.08万户农房需重建,如何保障资金,成为建房的头号难题。全市采取“国家补助、银行贷款、群众自筹”方式,有效化解了资金难题。 在建材问题上,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10项政策,对水泥、砖等建材生产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对建材实行政府限价销售,多途径帮助农户买建材…… 广大受灾群众充分利用身边资源,采取木材、石材等原料建房。在江油枫顺乡、安县晓坝镇、平武等一些乡镇,村民用木材建起的楼房不仅漂亮,而且也具备很强的抗震能力。 政府还通过免费集中培训工匠、部队参与建房等措施,有效化解了工匠、人力紧缺等难题。绵阳日报记者 文 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