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家 乡 的 路
  我出生在万和倒峡的一个山沟里。由于父母无暇照顾,我被送到唐镇华宝高庙村的外婆家。
    华宝地处平畈,与倒峡相邻,两地人互称为“畈里人”、“山里人”,我自然被叫作“山里娃”。
    平畈与山里最大的不同是路。
    高庙村有一条直通华宝公社的大路,很宽。村里还有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全村的公粮都由这台拖拉机拖运。那时候,我和伙伴们最喜欢“送公粮”,可以扒到拖拉机里的粮包上坐着,又神气,又过瘾,来回地跑,乐此不疲。
    而山里只有羊肠小路,上街赶集、卖柴、送粮(交公粮)都是肩挑背驮。我家住在两村上街的必经之路上。每天早晨,特别是“热集”的早晨,门前路上成群结队的人肩挑背驮地上街,临近中午才成群结队的回来。由于长时间赶路,他们都很疲惫,经常有人到我家喝水。那个时候,人们总是慨叹:什么时候山里也通上公路,该多好哇!我也在心里暗暗地想:长大了,我一定要当个拖拉机手,让家人和乡亲们坐上拖拉机,行驶在家乡宽阔的大路上送公粮。
    儿时朴素的愿望,不觉间在心里生根发芽。高中毕业,我考进襄阳地区农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万和农机站。此时,纵贯家乡三村的大路已经修通。乡亲们的愿望、我儿时的梦想已变成现实。
    如果没有以后的工作变动,我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明白,这些愿望的实现,其实与税收有着密切关系。
    到农机站时间不长,站长找到我说:“公社要调你到税务所工作。”当时,我对“税收”的了解仅来自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而这些,都是对税收的针砭。所以,我要求留在农机站。然而,站长对我说:“现在税务工作急需充实力量,我们必须服从公社党委的决定。”就这样,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农机站,来到了税务所。
    随着对新岗位的熟悉,我逐渐产生了全新的认识。社会主义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因为有税收,国家才有财力发展公共事业,也才能修通家乡的公路,圆了我儿时梦想。
    随后,因为工作地方的变动,我回老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每次回去,我都要在乡村的公路上散散步。2008年,村里又通了水泥路。从羊肠小路,到沙子公路,再到水泥路,国家的财力越来越厚实,家乡的路也修得越来越便捷。不久,即使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有公路通集镇了。山里山外,差别越来越小,相信“山里娃”的称呼,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王文东)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 乡 的 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