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安居二小关爱留守学生侧记
作者:邱学锋特约记者钟克波
曾都区安居镇第二小学现有留守儿童275人,占到学生总数的32%。留守学生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为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近几年来,该校从师资、制度、精神等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用爱给留守学生撑起了一片美丽的蓝天。 “四师”工程打造优秀教师 要用爱给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首先必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爱心、乐于奉献、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为此,安居二小从2008年开始,便在学校全面开展“四师”工程,增强教师爱心。 “四师”工程首先是铸师魂,要求教师关爱学生要诚心,了解学生要细心,教育学生要耐心,服务学生要热心;同时还要有师德,要求教师做到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爱心、耐心、信心;第三是树师表,要求教师既有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四是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制度建设撑起永远蓝天 为此,学校成立了关爱留守学生领导小组,制订了留守学生 (孤儿)的管理方案及实施细则,把 《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学生心理咨询室》,《专用座机电话室》纳入了学校总体规划工作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留守学生品质、学习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该校每月开展一次留守孩子关爱经验交流,由各位班主任相互交流、学习。每个班配备两名任课教师作为业余辅导员,与留守孩子结对辅导,常与他们促膝谈心,进行情感交流。担负起了配合学校、家庭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起到了留守孩子的情感沟通员、行为监护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的作用。通过帮辅活动,让农村留守学生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充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为留守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拨亮了一盏灯。聘请各村委会干部为家长学校顾问兼留守学生辅导员,部分女老师还担任了“爱心妈妈”。 学校还制定了《留守学生管理制度》,学校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班主任、学生分别签订了安全责任书,留守学生安全实行齐抓共管,近几年来该校留守学生无一安全事故发生。 精神关爱营造温馨家园 在留守学生中,有许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很少沟通,以致于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情绪,在学校里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也容易情绪化。为此,学校特意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理解父母的辛苦、苦衷,开展了“算算亲情账、感受父母恩”的主题班会,进行了“感恩”歌咏大赛、“感恩”书信大赛,并将留守学生的感恩信邮寄给远在外地的父母,拉近了父母子女间的距离,消除了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 为使学校能成为留守学生的精神乐园。该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组建了十多个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由专业老师组织开展活动。六(3)班有11个留守男生喜欢打篮球,在球场上他们显得特别团结。老师便鼓励他们成立一支篮球队,通过指导训练在年级篮球赛中获得了冠军,全班同学们因此增强了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过去好迟到、逃学的留守学生张小兵再也没有迟到、逃学了,还光荣地当上了球队长,兼班级卫生监督员。 此外,该校每班还有一本温馨的生日榜,让全班共同为过生日的同学庆祝,学校广播站也开设了生日点歌台,让他们在校也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同时,学校电脑室还开通了亲情聊天室,学生能通过视频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聊天、谈心,冲淡他们心中的挂念。 为了在生活上尽量给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照,学校食堂在原有的体制下特意增设了“亲情食堂”,让留守学生们围在一张张圆桌前就餐,桌上一盘盘鲜美的好菜、旁边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家庭中,享受温馨的亲情。 (本报记者 邱学锋 特约记者 钟克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