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都扶贫开发出现新亮点
5.3万极端贫困人口和17.6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作者:唐天才、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通讯员龚珺报道:连日来,曾都区淮河镇亮子河村铁矿开采现场机声隆隆,数十名采矿工人紧张作业,运矿升降机上下忙碌,一辆辆满载铁矿石的卡车来往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是曾都区推进产业化扶贫的一个缩影。 曾都区集老、山、边、库区于一体,是一个点多面广线长的插花贫困地区,全区16万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北部桐柏山区、南部大洪山区和水库库区。近年来,该区每年把扶贫开发列入全区十件实事之一,结合实际制订了《曾都区扶贫开发十年规划》,层层落实扶贫开发责任制,区领导、区直镇直部门实行包点联系、对口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 该区着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实现多种、多养、多收;大力扶持贫困乡村兴建特色支柱产业,实现调整增收。近年来,全区共扶持发展油桃、香菇、木耳、大枣等产业基地22万余亩,扶持发展良种猪、牛、羊15600余头,扶持兴办致富项目3800余个。吴山镇山丰村已发展油桃、中华寿桃2200余亩,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万和镇界口村发展黑木耳、金针菇、茶树菇等食用菌产业,全村木耳、袋料香菇达90万棒(袋),人均年增收过千元,90多户建了新房,有17户在集镇上盖了小康楼,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该区还实行整村推进综合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组织社会力量扶贫,部门定点对口扶贫,依靠群众自主扶贫,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年来,全区共捆绑投入各类扶贫资金及物资折款达8500万元,解决了5.3万极端贫困人口和17.6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温饱巩固率达到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