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平台聚人才
——我市实施人才战略促发展之一
编者按 人才是兴市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为配合市委提出的人才战略,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工作要点,本报自即日起推出《随州英才》专栏,报道我市各地、各单位、各部门关于人才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为促进“四个随州”建设,营造人才引进、培养、成才环境。 这是一个奇迹! 随州成长和壮大着一个强大的产业——专用汽车,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罐式车城,连续几年包揽了五个 “全国第一”:2008年,我市油罐车产销1.5万辆,全国第一;环卫车年产销量1.1万辆,全国第一;平头车身年产销量3.3万辆,全国第一;钢质车轮年产销量306万只,全国第一;随州成为全国第一大专用汽车生产基地。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我市专汽及时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仍一路高歌猛进呢?7月上旬,记者走访我市多家专汽企业,获得了共同的答案:人才的力量。 由于市委市政府引导,市经委、科技局等相关部门搭桥,我市汽车企业不仅从国内外引进专业人才,还发挥临近武汉的地理优势,沾着在汉高校的灵气,聚集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学院等一批著名高校及其科研院所才气。多种多样引进和合作,使我市汽车行业“拥有”了大量专家教授及其发明专利和顶尖科研成果。 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玉起教授受聘于齐星公司,他开发的模板全工序冲压模拟仿真系统软件,目前在全国仍处于领先技术地位。“该技术可在模具成型前提前发现它的缺陷,减少材料浪费,大大提高模具成型成功率。”齐星模具公司副总经理杨永康介绍说。 日本模具专家滕生训生,2007年到齐星公司做机床技术创新指导,先后培养多名公司骨干人员,为齐星的技术创新发展增添一支强硬的主力军。去年8月,齐星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研发的“浦沅”系列产品,从设计到产品下线,历时仅56天,刷新了该公司产品开发的新纪录。 “产学研”工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2008年初,江南专汽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协议,聘请该校徐达教授担任公司技术顾问;还从全国各地高薪聘请各类专用车工程师和技术员8名,组成了科研团队,重点加强对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的超前研发。去年,该公司成功开发的特重型清障车、A类泡沫消防车填补了国内空白。今年该公司研发的消防车,又成为市场新宠。 德国卡尔斯鲁尔大学工学博士蔡滨,是我国干混砂浆国产化及粉体物料流程技术工艺和工程设计的拔尖专家。2007年高薪聘任到航天双龙公司,该公司干混砂浆专用汽车目前已达到全国拔尖、世界领先水平。吴自谱原是全国第一台散装水泥车诞生地——武汉专用汽车厂的高级工程师,参加了“散装水泥车国家标准”制订,被聘到双龙,他对散装水泥车罐体强度、内部构造、一次性卸灰率等关键技术进行改善,目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合力公司从武汉理工大学聘请了教授进行对口咨询,并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了交通道路检测车,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坚持专汽轻量化发展,打开了一条新的通道。 湖北楚胜加强与武汉理工大学对接,签订扫雪清障车技术研究合作协议…… 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据了解,我市具有资质的专用车企业17家,每家都与大学和科研所进行了合作,目前全市汽车产业拥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285人,熟练技师8000余人。 产学研一体化,在中国专用汽车打造中取得了重要作用。坚持了“人才兴企、人才强企”战略,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奥秘所在。 (本报记者 许享红 见习记者 徐王俊 实习生 张洪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