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小升初”:不考学生“考”家长
作者:张建新高原
一年一度的小学毕业考试落下大幕。今年,天津市改革初中招生制度,把60%的优质高中初中部的招生指标按比例分给每所小学,由各小学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向招生学校等额推荐,最终实现“小升初”全部免试入学。 然而,一项要把小学生从“小升初”争战中解脱出来的新政,许多家长却不买账:缺少了可以量化的考试“硬杠杠”,推优标准如何保证科学公正?一些家长甚至表示,因为不配套,这样的改革实际变成了“不考学生、考家长”。 扭曲的“三好生”评选:家长角逐的新战场 天津鞍山道小学14日遭遇一次 “突发事件”,一位愤愤不平的家长把写着“黑心学校”的横幅挂在了学校大门上。这位家长说:“太不公平了,小孩子为什么要分成三六九等?一个班推荐了15个学生上重点中学,别的孩子还怎么办?” 这位家长的愤怒缘于今年天津市教委下发的初中招生工作指导意见。按照该意见,优质初中资源按比例分配给各小学,后者依据《天津市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采取多元评价方式,向招生学校等额推荐小学毕业生。 于是,免试推荐成了角逐的新战场。一些学生家长直言不讳:“这个战场家长是考生,考的是我们的权力、关系和财力。” 当选市级三好生或连续两年获得区级“三好生”,将是进入一类学校的首要推荐条件。“三好生”称号由于和升学挂钩,分量骤然增大,很多家长为此挖空心思争取孩子当选。在鞍山道小学围观的一位家长说:“现在五六年级评三好生特别重要,没关系没戏,除非你花钱买通学校和老师。”免试入学,本来是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却成了家长的心病,甚至成了“小升初”潜规则泛滥的空子。 变味的“素质评价”:一个孩子拿出90个证书 这些天,张海涛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他的女儿品学兼优,也是学校的三好生,但学校推荐名单公布后,他女儿只能被保送上“二类学校”。一打听,原来孩子的特长证明和比赛获奖证书不如别人多。 不少家长反映,开家长会时,学校明确说保送条件就是看平时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特长。从实际情况看,综合素质评价往往随意性很大;至于特长,则更是乱象丛生。一位家长说,他的邻居为了显示孩子“综合素质高”“有特长”,竟然千方百计让孩子搞到90多个证书。 卢先生和妻子都是普通工人。他告诉记者,女儿经常从学校拿回各种比赛通知,但都需要花钱,因家里不宽裕就没有参赛。 卢先生曾算过一笔账,3年时间里,女儿的一位同学学奥数花了几千元,学钢琴花费几万元,学剑桥英语花了3000多元,上各种教辅班又花掉近万元。加上参加各种比赛,参赛费和专项培训费又是上万元。“这些钱是我们全家好几年的收入。以这样的入学标准看,好学校的大门对我们的孩子永远是关闭的。” 不配套的改革:“善政”结出“恶之花”? “目前的做法并没有做到均衡,只不过是把考试‘客观评价’变成了‘主观评价’,而且是以损害公平诚信作为代价,无钱无职无权的孩子大多靠边站。”一些家长认为,这样的改革涉及数以万计的家庭,为什么事先不听听家长的意见呢? 对“小升初”推优入学的现行做法,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评论说,这种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依据的评价理念无可厚非,但由于脱离了可以量化的“硬杠杠”,人们难免担心人情的介入,担心会存在这样那样的“潜规则”。 “大家希望能像国外一样,学校依据学生综合素质和老师的主观评价来招生,但只要我们的社会诚信机制还未建立,只要优质教育还是稀缺资源,考试还是最公平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敏勤说。 更可怕的是,评“三好生”使成人世界的一些丑行反射到孩子的世界里。而这类暗箱操作的东西,最终都会内化为孩子品质的一部分!“当孩子不得不按照老师的意志,在课堂上举起小手选出‘三好生’时,他们是在对‘德智体’表达认同呢,还是在对‘权钱利’表达屈服呢?” 面对质疑,天津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通过建立诚信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升学的公平与公正。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让每个小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新华社记者张建新 高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