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年代的爱情
我的父亲母亲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吃苦耐劳、朴实而又坚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偶尔夹杂着一丝愁苦和一声叹息,基本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爱情。 有次忍不住好奇,我问父亲:“爸,你和妈当初是怎么认识的?”父亲笑笑说:“你五外婆介绍的。”“一介绍你们就都同意啦?”父亲又笑了,说:“我一个人在那儿说,说了老半天,你猜她怎么着?最后才嘣出几个字‘我不同意’!”母亲在一旁偷偷笑了。我穷追不舍:“那后来怎么又成了?”“还不是紧说!”接下来父亲不肯再说什么。我也无法想像父亲当时究竟说了什么,让母亲最终是同意了,嫁给了父亲,养育了3个儿女,至今已共同生活了35年。 35年,是铜婚还是银婚?我没研究过,就算有了“研究结果”,估计说给父母听,他们也不知道、也不在意。他们从来就没想过“婚”还有这么多名堂,过日子要紧。他们连自己的结婚纪念日是哪天都说不上来,结婚证也不知塞到哪个墙窟窿里去了,兴许被老鼠拖走了也说不定——找它干嘛,村东头的那块地又该锄了,那个大五斗田又旱了,要放水…… 农忙时节,母亲把活计一吩咐,就到田里“打先锋”,父亲在家准备好捆谷用的草绳或犁、耙后,也紧跟着出了门。剩下我们兄妹几个,磨磨蹭蹭最终也还得出门干活儿。日上三竿了,母亲吩咐我们几个回家烧火做饭喂猪,她自己和父亲却继续在田里忙,直到饭熟我们喊三遍才肯回家。匆匆吃罢饭,又去忙了。 农闲的时候,他们也从没闲着,只是吃饭时间不往后拖了。把饭碗一端到村头去,村头早有一圈人蹲在地上边吃边聊等他们来“发言”呢!开罢“会”,父亲还意犹未尽,抓住母亲的话柄取笑一下,母亲于是跟着憨憨地笑笑,不说什么。从来不曾见他们红过脸吵过架,三十多年就这么过来了。 去年,母亲病了,父亲日夜在床边服侍,从不做饭洗衣的他到了六十多岁竟学会了这些本领。想到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让他回家好好休息几天,我在医院照顾几天母亲。没想到,第二天天不亮,父亲竟又匆匆赶来了:他在家睡不踏实。而母亲一见到父亲,竟像孩子受了委屈似的眼里一下噙满泪水。我知道:相濡以沫了半辈子,他们谁也离不开谁了。想到以前,每次要母亲过来玩,她总推脱:“你爸回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我想,这就是他们那个年代的爱情吧: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卿卿我我,没有钻石,没有鲜花,却能把婚姻经营得更牢固,更长久。 (罗 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