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文化遗产有传人
——我市实施人才战略促发展之五
作者:徐王俊
  抖落历史的尘埃,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再登“舞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在默默无闻地扮演这幕后的角色。记者近日探访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了解到有一个群体,在奋力追寻着历史的脚步,极力留住那些即将消失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
    熟悉随州花鼓戏的人,会在小生、武生、武丑等行当中找出同一个人的身影,此人便是现任曾都区花鼓剧团副团长何相安。那天,他正在排练《宝莲灯》,高亢有力的唱腔、古装扮相,把所扮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
    何相安15岁进入剧团,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他对随州花鼓戏知根知底。他说,花鼓戏早期叫“地花鼓”、“花鼓子”、“花鼓戏”,系随州地方剧种,距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其演唱声腔分为 “蛮调”、“ 调”、“梁山调”、“彩调”四大调式。上世纪80年代,颇受老百姓欢迎,曾在随州地区和相邻的钟祥、京山、枣阳、襄樊、应山及河南省桐柏、信阳等地演出,剧目有200多个(本)。2008年4月,随州花鼓戏与炎帝神农的传说,一同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8年12月,何相安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他一同在该剧团的演员刘凤莲,拿着一本已经发了黄的《随州花鼓戏唱腔音乐集成》告诉记者:“这本音乐集可是花鼓戏的宝贝,由随州花鼓戏第三代传承人李福元(已故)口述整理出来的,记录着数百个剧目哩。”
    据了解,曾都区花鼓剧团现保留着已故老艺人唱腔音乐磁带41盒,收集整理传统唱段200多段,剧目数百个,保存着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相关剧照数百幅,详细介绍了花鼓戏中的“唱走练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
    家住曾都区三里岗镇的张大荣,是我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锣鼓项目的传承人。打锣鼓是我市大洪山一带流行的曲艺形式,主要用于祭祀,属于民间歌谣中的“仪式歌”。张大荣15岁入的行,跟师父周炳南(已故)学打锣鼓,担任鼓师和歌师,现保存的《打锣鼓》资料,大多是张大荣收集整理的。
    据介绍,我市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个,分别是炎帝神农的传说和随州花鼓戏;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有2个,分别是打锣鼓和义阳大鼓;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4项,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等7大类。
    “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文化逐步淡化;市场的衰落,导致剧团演出曲目也由传统戏剧向现代歌舞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市文体局副局长张立敏说,我市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晚,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仅何相安、刘凤莲、张大荣三人,相对于我市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
    曾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龚红光认为,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存有关资料外,重要的是保护传承人,在艺校中选拔一些苗子好的青少年,定向培养传承人,这样才能代代相传。
  
    (见习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马光林)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化遗产有传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