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东地阔无双院
“汉东地阔无双院,楚北天空第一峰”。这是清代湖广兵马道陈维舟为大洪山佛教圣地洪山禅寺和主峰宝珠峰题写的一副楹联。 国家风景名胜区大洪山久负盛名,除了其巧夺天工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事件外,最重要的还因这里曾是我国佛教禅宗派的重点丛林。唐以后陆续在大洪山主峰四周建有寺庙26处,传承香火数百年,僧众达数千人。宝珠峰在唐、宋、明、清历朝历代都是佛教圣地。山上洪山禅寺上院有殿堂百余间,佛像金饰,阁藏满经,香火不断,磬钟长鸣。山下洪山禅寺下院更是钟声与经声交融,飘荡在山涧和天空经久不息。这正如明代王钺在《金刚坡望大洪山寺》诗中描述的那样: “扪萝攀石扣禅关,五月阴寒雪满山。遥听云端箫鼓沸,始知天上有人间。” 不少人知道武汉的小洪山禅寺,但很少人知道它与大洪山洪山禅寺的渊源。南宋端平年间即公元 1234年至1236年,金兵南侵,随州成为主要战场,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为保护洪山禅寺镇寺之宝“佛足”、僧众和经文,将洪山禅寺部分僧人及佛足迁往武昌东山,改东山寺为洪山禅寺即现今武昌洪山宝通寺。易东山名为 “小洪山”,以纪念寺宇的发祥地。 洪山禅寺像一颗光烁云天的佛舍利,嵌刻在大洪山十万大山的绿涛云海之中。洪山禅寺分上下两院,位于宝珠峰顶的上院史称 “幽济寺”、“灵济寺”、“灵峰寺”、“楚天望刹”;位于山麓南面的下院史称“保寿禅院”、“万寿禅院”或“万寿寺”。洪山禅寺是它们的俗名,也是后人对上下两院的统称。上院奇峰寺始建于唐朝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下院万寿禅院始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即公元 1094年至 1097年。 洪山禅寺是禅宗南宗慧能一系发展成的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之中的曹洞宗发祥地之一,在佛教界享有盛誉。特别是达摩祖师第十五代弟子报恩禅师1058年至1111年住持大洪山十方禅院期间,著有《语录》三卷,集《曹洞宗派》录三卷,授《菩提心戒》仪文一卷并传于世,丰富了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宝库。这些经典对佛教界有着极大的影响。 洪山禅寺不仅是名山名寺,历代宗师中大德高僧也层出不穷,无论是开山祖师慈忍大师,还是重振香火的报恩禅师,都是当时佛教界的佼佼者。据《大洪山志》记载,唐代和尚善信生于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受度于洪州开元寺,是禅宗祖师慧能的第三代弟子,公元826年秋来到大洪山,见此地白龙池池深水秀,大洪山山高峰峻,感慨“佛缘”在此。公元835年5月29日,善信坐化之前,记着为民求雨向龙神许下以身代牲的诺言,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他的双足留镇山门,肉色久而不变。后人传为镇寺之宝,名曰“佛足”。善信的善举被地方士绅奏到朝廷,唐文宗很感动,下了一道圣旨,赐善信“慈忍大师”的法号,御书院额“幽济”。自此,洪山寺便名扬四方,香火逐年旺盛。后晋天福年即公元939年,高祖皇帝赐名洪山寺为“奇峰寺”。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特请“佛足”随军,以鼓舞三军将士学习慈忍大师舍身忘我精神。他做皇帝后,一次夜间梦见慈忍大师请求将双足送回故里,忽必烈即派钦差大臣专程护送佛足回武昌洪山禅寺,南下途中,听士兵们说佛足越抬越重,当他们行至河南许昌丈地堡时,佛足沉重无比,抬挪不动,钦差大臣派人飞报元世祖,元世祖旨令就地建寺供奉,并将当地的地名也改为洪山。这双佛足后来在兵荒马乱中被寺内和尚带走,因年代久远,最后下落何处无以考证。忽必烈为了纪念慈忍大师,诏令武昌洪山禅寺,在寺内后山建“灵济”塔。 洪山寺院在历史上几兴几落,古建筑最后毁于清末。公元1931年以后,由于国内战乱不断,大洪山区很多寺院遭到严重破坏,洪山禅寺上院也难幸免。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寺院又被摧毁,僧人散游。至今在山顶残存有清朝湖广兵马道陈维舟题的一副楹联。在洪山禅寺下院即十方万寿禅院旧址处还竖有宋、元、明、清四朝大块古石碑五块,僧人曾在寺东西侧辟有塔林两处,东塔林还有古塔一座和造型精美的多座寺僧塔。 1995年,随州市政府批准复建和开放洪山禅寺。1996年破土动工,2005年九月初九,洪山寺院落成,正式开光,千年古寺,佛光再现。复建的洪山禅寺在大洪山万寿禅院旧址上。此地正处在 “九龙拱拜”、群山环抱之中。左 “青龙”逶迤腾绿浪;右 “白虎”伏首聆禅机;北 “宝珠”峻峰以排空;南“剑口”飞瀑洒甘露。新院宇飞檐斗拱、红墙金瓦,建有二十护法神廊、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祖师殿、客堂、藏金阁、僧人斋房、流通处等房屋近百间,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呈现在大洪山景区的万顷绿波之中。 罗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