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战火纷飞中的江汉公学
——江汉公学寻访记

  图为:位于随县洪山镇双河中学的江汉公学校址,现已成为我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本报记者 孙洪涛摄)
    
  
  
    大洪山北麓的随县洪山镇双河中学内,建有江汉公学纪念馆。数十幅照片,几千册图书,向人们展示着战火纷飞中江汉公学的壮丽诗篇。
    
  在战火中创立
    江汉公学旧址,就在离双河中学不远的周家大湾。“把纪念馆设在双河中学,主要是为了参观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便。”洪山镇的负责人说。
    周家大湾也是当时江汉解放区区委和江汉军区司令部所在地。
    江汉解放区在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即已形成,1946年7月中原部队突围后,沦为蒋管区。1947年12月江汉部队西进大洪山,江汉解放区得以恢复与重建。
    “经过两年的解放战争,我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四百万大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刘邓大军所辖十二纵队在赵基梅、张才千司令员率领下,进入平汉铁路以西的长江汉水流域,重建了江汉军区。”时任江汉解放区党委副书记、解放后曾任安徽省委领导人的袁振同志,在为《战火纷飞中的江汉公学》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解放大军一路南下,直逼国民党军队扼守的中南重镇武汉,形势对解放区越来越有利。在这种背景下,大洪山老区和新解放区的知识青年纷纷参加革命,为培养一大批适应革命需要的干部,江汉公学应时而生。
    金仕森,江汉公学第三期学员,解放后一直在随州工作,今年已经78岁了。他回忆说,我的家在宜城流水镇,1947年冬,宜城解放,我当时刚初中毕业。1948年,同学们在一起议论国民党的失败是大势所趋,都想到共产党在双河办的江汉公学去学习,可是8位同学有6位的家长反对。后来他们做通了家长的工作,一起到了江汉公学。
    “江汉公学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即1948年春,在江汉解放区的随南县大洪山老区创办的一所‘陕公’和‘抗大’式的学校。”1984年4月,江汉公学校长、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人的郑绍文在江汉公学校史座谈会上说,“当时决定创建江汉公学,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干部问题,也是为了通过江汉公学,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扩大知识分子统一战线,也是为纠正急性土改中出现的偏差服务的。”
  
  培养热血青年
    江汉公学历时近两年,先后接纳学员1500多人。
    《江汉公学史稿》记载,从1948年2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创建江汉公学,到1949年7月与鄂豫公学合并,成立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江汉公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培训了4期学员。
    江汉公学的学员,有来自江汉解放区,特别是洪山分区所属各县区的,有来自湖北境内蒋管区各城镇的,也有来自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安徽、河南、四川和台湾、香港等地的学员。
    付展卿,市人民银行离休干部,江汉公学第一期学员。8月11日,记者来到老人的家中,83岁的他身板硬朗,思维清晰。他回忆说,第一期共有四个队,第一队的学员是参加“五师突围”的干部,第二队的学员是初中文化以上的进步青年,第三队是认识一些字的进步青年,第四队全部是女同志。他说,当时他高小没毕业,1947年1月到洪山分区青年训练班学习,江汉公学创立后,他被分到第三队。
    上课的内容包括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政策教育等。金仕森老人回忆说:“当时以学习文件、听首长报告为主,学员联系思想实际通过小组讨论,逐步消化。”
    “第一期驻地是一所停办的小学,就是现双河小学的前身和附近的村庄,它有一间简陋的小礼堂和一个院落。院落四周是一圈走廊。全校听报告、开大会,举办文娱活动都在这里。农村的祠堂、庙宇、山坡、河滩、稻场、树林,到处都是江汉公学的学堂。讲课时,一张方桌一条凳,就是讲台。学员们拿背包或石块当凳子,伏在自己的膝盖上听讲记笔记。”回忆起办学条件,付展卿老人讲得有滋有味。金仕森老人也一样记得清清楚楚:“我所在的三班住在一家老百姓的堂屋里,在地上用稻草铺成连铺,既是睡觉的地方,也是我们班学习讨论的地方。”
  
  夺取革命胜利
    1500余名奔向江汉解放区的热血青年,经历了短期的洗礼和熏陶之后,迅速地走向了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斗争前线。艰苦卓绝的奋战,数十人为解放战争献出了生命。其中的绝大部分,后来成为了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有的还成长为我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
    解放后在随州工作的,当时大多在后方做支前工作。“1949年4月下旬,第四野战军逼近武汉,江汉区支前任务繁重,江汉公学第三批学员提前毕业,充实支前骨干力量。我被分在陆地支前队,主要在应山一带搞兵站工作,支援广水前线大部队的粮食供应。”金仕森老人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
    1988年,为了纪念江汉公学40周年,成立江汉公学校史编委会,整理史料,清理回忆,联络学员。当年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已是饱经风霜的老人。
    在《江汉公学校友录》里,记者看到了当时各期各队学员名单及1988年所在的地区及单位职务。他们分布于29个省市区。学员中的大部分在湖北,几乎每个县市都有“江公”的干部。当时在随州的,有三十多人,在广水的有十几人。1988年以后,“江公”的校友们分地区经常性的举行聚会活动。付展卿老人翻开校友录,一个一个的回忆,如今健在的随州城区的同学还有十来人。他说,前几年还经常在一起聚一聚,这几年年龄大了,不方便了,也很少聚会了,但联系还是有的。
  
    (本报记者 桂运东)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战火纷飞中的江汉公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