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房·瓦房·楼房
“爷爷住草房,爸爸住瓦房,儿子住楼房。”按说,这是“自然现象”,可细细想来,这并非“自然”,它折射出时代的进步、观念的变迁、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 父亲曾经告诉我:解放前,我们全家十几口人在三间破茅草房里挤了几十年。爷爷有弟兄6人,就有5个“单身汉”,家里太缺吃少穿,连个像样的“窝”都没有,谁会睁着眼睛把自己的姑娘往“穷坑”里推呢? 爷爷的茅草房我没有见过,但我想象得出,估计跟老家的牛栏强不了多少。这不能怪祖先“无能”,只因为解放前我国农村生产力太落后,没有砖瓦厂,只有少量的土砖瓦窑,那些当长工、打短工、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穷人家是不可能建得起砖瓦房的。 “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时政府分给我家四间土坯瓦房。你兄弟姐妹五人就是在这四间瓦房里长大的。”母亲的话曾多次激起我的回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的兄妹五人就是在那里出生的,那四间“土砌瓦盖”虽然多处漏雨,但却是我们最信赖的“避风港”、牵肠挂肚的温暖之家,我们就在这四间连门都没有的瓦房里长大成人。改革开放后,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走,来到随州城区从政或经商,年迈的父母亲也随我们来到城里定居。老家的那四间功不可没的土坯瓦房连同自留山、大枣树一起2000元卖给了邻居。 山外的世界很精彩,在城里打拼有苦也有甜。我们兄妹五人中,从政者爱岗敬业、加班加点、刻苦调研和写作,千余篇百万字作品问世,出成果、出政绩,稿费奖金多多,个人收入可观;经商者起早贪黑、走南闯北,闯出了一条条生财之路。我们手里有了钱,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建私房或购买商品房,精心做好自家的温馨小巢。十多年前,姐姐、弟弟和两个妹妹先后在城中或城郊自建独门独院小洋楼,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我也在前年冬天“鸟枪换炮”,花30多万元,在市中心地带舜安小区购买了一套四室二厅二卫的新宅,住进了“大洋楼”。 故乡留住我的梦,最浓莫过思乡情。每年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时,我总要到儿少时的“避风港”去转一转,此时的我总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儿时的欢乐情景浮现眼前。可是,今年清明节我回老家时发现:那四间经常出现在我梦里的土坯瓦房也“变”成了楼房!幸亏我在十几年前拍照下了那四间瓦房。我每当想起老家的草房和那四间“生我养我的地方”,心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泛起阵阵思念。说句心里话,如今我们能住进小洋楼和精装修的“豪宅”,并不说明我们比父辈、祖辈能干多少,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我们这些山里孩子才有可能往外走,才会在宽松的“发展平台”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王合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