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三类人不宜“秋冻”
天气一天天凉了,很多人穿上了长袖上衣和
  长裤,可穿短裙短裤的人也不少。不是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吗?可这早晨、夜晚的秋风还真是很凉的,“秋冻”该“冻”到何种程度才合适呢?
    医生说,秋冻要把握好“度”,以静坐时感觉有点凉,却不感觉到冷为宜。体质弱、有心脑血管疾病、阳气不足的人要做好保暖,不宜“秋冻”。
  “秋冻”是为适应寒冷
    “秋冻”的含义是,通过适当的“秋冻”,让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准备。就像是潜移默化的锻炼,“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体质。
    郑大一附院老年科主任医师蒋军广认为,秋天气温降低,不过早添加过多衣物,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温度,是一种耐寒锻炼,可以减少呼吸道慢性炎症、哮喘等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新志认为,从中医理论上讲,秋冻是一种预防措施。在疾病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未病防病,所谓“春捂秋冻”,就是出于防病的理念。
    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与人息息相关,四时节令变化都会对人的身体、情绪产生影响,人要顺应自然。四季变化有规律,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各种动植物则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有阴阳气血,也是遵循这个规律。阴阳互补,互相制约,达到平衡。在中医理论上,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秋冻”因人而异
    “秋冻”应因人而异。医生提醒,秋冻本来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个人的体质本来就弱,那最好还是不要乱冻。
    特殊体质的人,比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体弱多病的人、阳气不足的人,其免疫机能相对差一些,就不宜“秋冻”,而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物,稍冷就要加衣,防寒保暖才是秋冬季的主题,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
    秋季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期。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秋冻”,是十分危险的。
    防中风可别“秋冻”
    医生特别提醒,寒冷对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是很危险的,会使中风发病率增加。
    “寒冷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诱发脑血管疾病,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王新志说,寒冷还可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形成而诱发缺血性脑中风。
    许多疾病发病高峰与冷空气的到来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老年人和体质弱的人应在气象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小时增加衣服。
    在秋季气温变化无常时一定要及时增减衣服,一味地“捂”、多穿衣服也不合适。因为秋季中午气温较高,不及时减去衣物会增加出汗,此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也会有脑梗死的发生。除了随天气变化做好保暖工作,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受力。
    “秋冻”有度不能强撑
    中医认为,凡事要一分为二,都有两面性。“‘秋冻’也一样,要适度、适当,适可而止,用不好,不仅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王新志认为,即使是健康的人群,也要把握好“秋冻”的度,不能冻得浑身哆嗦还不加衣服。“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感受,以无不适反应为准,不要强撑。”
    蒋军广认为,秋冻的度应以静坐时有点凉,却不感觉到冷为宜。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三类人不宜“秋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D 版:生活顾问】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