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乡巨变
——我市老区经济发展巡礼之二
作者:张清
“道路不平行走像跛子,无电视信号像瞎子,无通信信号像聋子。”说的是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不过,这一切都在3年内发生了改变。 日前,当记者走进村民李付根家,彩电正在播放湖南卫视电视节目。架设卫星电视接收器后,他家可以看近40个频道精彩的电视节目。现在,全村像他这样的已发展到20多家。 淮河镇位于桐柏山南麓。这里曾是豫鄂边区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无数革命先烈在此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该镇桐桥畈村距镇区20多公里,多年来行路、用电困难,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缓慢。 2006年,市扶贫办、老促会等部门到该村调查时,发现汽车根本开不进去,村里的农产品仅靠农用三轮运输,这深深触动了老领导的心。 在市扶贫办、老促会的积极联系下,2007年到2008年,市直相关部门相继投入了400多万元用于通村公路、通讯设施建设,帮助村里建起了集办公室、卫生室、图书室为一体的综合办公楼,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这几年水泥路修通了,移动基站也建起来了,我们村里人都不知道有多高兴。”说起打自家门前经过的通村公路,村民代秀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代秀海一家主要收入靠经营香菇买卖,通村公路修成以前,他拉一趟货到淮河镇要走两个多小时,现在骑摩托车,40分钟就到了。去年,移动公司在村里架设起了移动基站,代秀海也买了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市场价格。“以前一年赚四五千元,现在一年能赚两万多元。”代秀海说。 不仅是桐桥畈村,我市其它革命老区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万和镇尖峰村四组悦来店河边,68岁的李桂芳老人正在洗衣服。投资7万元加固的河坝,除了让她能安心的洗衣服外,还为村里300多亩水稻灌溉提供了保障。 “2006年一场洪水把拦河坝冲毁了,连续两三年我们都是靠抽水灌溉。河坝和灌溉渠道修好了,我们种田收成也有了保证。”村民张绍成说。 尖峰村村民张学荣开始用沼气灶做饭,她高兴地说:“我从开始学会做饭就一直烧柴禾,每年要烧四五十担,活了几十年,现在终于用上了省心省力又清洁的沼气。” “革命老区行”采访活动一路走来,我们看到,在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本报记者 张清 通讯员 石守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