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台山上红旗扬
作者:宋俊超
广水市群山环峙,北扼雄关险隘,东西居铁路要冲,绾毂南北,境内武胜关、平靖关、黄土关三关鼎峙,历来为兵家重地、商旅要途。 “应山城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自古多战事。”今年78岁的原广水市党史办主任李安善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建立新政权 打好保卫战 1947年12月下旬,时任12纵队警卫团政治处主任的唐亥,受江汉一地委派遣,到随县新集一带活动,为成立应随县做准备。 正当应随工委向应随边区发展时,1948年1月,被江汉一分区基干团击溃的国民党随县县政府驻军逃往广水,经常在应随边区骚扰。为迅速打开应随地区工作局面,4月,江汉一地委派余英率2个连和一批干部到应随县,以加强当地武装及干部力量,同时决定成立应随县委和县指挥部,余英任县委书记兼指挥长。 同年2月,国民党军为了牵制江汉军区力量,在二、三分区发起了大规模“扫荡”,为配合分区的反“扫荡”斗争,江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率独立旅从枣阳出发,向东行军。14日,独立旅向应山县保安队和乡公所发起猛烈攻击,摧毁敌碉堡,击毙敌区长等35人,俘虏104人,缴获大批枪枝弹药。次日,江汉军区独立旅和桐柏军区一分区一部在印台山、西门岗、东岳观等地摆开战线,守城之敌闻讯逃跑,应山县城解放。 10月,国民党军趁中原解放军主力东调参加淮海战役之机,调集军队,对解放区进行“清剿”。11月下旬,江汉军区独立旅一部连续两次突袭广水黄家岗,将盘踞在这里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行动的国民党礼山县大队击溃。同时,江汉军区一部击溃配合国民党85师行动的国民党应山县保安大队。经过连续打击,“清剿”之敌全部被击溃。 抢修大动脉 迎大军南下 “解放军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鼓舞了人民群众,青壮年纷纷组织起来,到共产党的兵站去接受任务,有的筑隧道,有的修公路、铁路,劲头可大哩。”82岁的退休干部徐兆凤老人回忆道。 1949年2月,应随县和安应县成立了支前司令部。应随县支前司令余英根据大军行军路线,指挥部队在平靖关至县城一线设立了3个大型兵站和十几个小型服务站,为大军南下服务。当时,应随县群众对支前工作热情很高,当地群众自告奋勇编成几个小组,昼夜轮流在兵站值班。为了不影响大军行军,500多名群众3天内把平靖关一带被洪水冲毁的25公里公路全部修通。 4月5日,38军在肖劲光司令员率领下,经武胜关南下到达广水,安应县随即在广水、王家店、花园等地设兵站,同时在广水至杨寨以东地区成立京桥区,全力以赴开展支前工作,并组织群众将国民党军爆破堵塞的武胜关隧洞疏通,随后,又组织群众抢修刘家河铁路桥。 4月8日,46军首长詹才芳率部经平靖关到达县城,其先头部队137师进入陈巷。但是,当时有两座石桥已断,200余民工挑灯夜战,进山伐木架桥,保证大军按时通过。至5月,60余万人的部队和6万多匹骡马通过县境。 在1个多月的支前工作中,当地群众为大军征集粮食200余万公斤,柴草200多万公升,食盐数吨,食油5000余公斤,做军鞋3万余双。 全境得解放 红旗永飘扬 1949年3月30日,洪山军分区39团奔赴应山,准备再次解放应山县城,守城之敌闻讯弃城出逃,39团将敌人追至杨家岗以东鹰嘴山,俘虏国民党河南省保安旅第8团副团长及残部30余人。至此,国民党应山县地方武装全部被消灭。但在广水依然有一部分国民党驻军凭借坚固工事,与解放军对抗。4月3日,洪山军分区第7团和第9团到达广水大山口和小山口,驻广水国民党武装3000余人闻风逃窜,广水镇遂告解放。 随后,第四野战军12兵团38军、46军分别进入广水、应山县城,应山全境宣告解放。4月21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广水召开江汉、鄂豫两区地委以上干部会。5月2日,中原局又在广水召开江汉、鄂豫、桐柏三区地委会,宣布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施政方案等。同月上旬,应随县委县政府进驻城南正街刘家大屋,组织开展支前工作,还根据当时斗争需要,设立了民主政府财粮科,成立了城关区,开始着手县城各项建设工作, 1949年6月,安应、应随两县合并,恢复应山县建制,同时成立中共应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应山县指挥部。随后,县委县政府着手基层政权建设,清匪反霸,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 (本报记者 宋俊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