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
作者:《江右游日记》
9月7日至9日,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随州市政府主办的全省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随举行。来自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80多名学者专家莅会,围绕“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的主题,17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交流了自己的论文。现将部分观点摘要如下: 传统哲学视角中的生态文明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随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胡清兰的论题为 《中国传统哲学视角中的生态文明》。她认为,鄂西北生态旅游圈的建设,已经将生态文明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内容。建设生态旅游圈既是人类文明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中国传统天人哲学的呼唤。表面上看来,生态文明是现代人基于现代工业文明自身造成的危机而提出了医治“药方”,是人们所构想的未来文明发展的良好愿景,但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视角来看,这个愿景深深扎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沃壤之中,可以说,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就是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中国传统哲学在穷“天人之际”(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首先从“天人一体”的自然境界出发,进入“屈人尊天”、“人定胜天”天人相争的功利境界,在经历了厮杀的阵痛之后,这对饱经创伤的战士终于握手言欢、相互尊重,在“交相胜还相用”的共存双赢之境中,看到了生态文明的曙光,中国传统哲学与生态文明实现了成功的对接。 儒家典籍中的生态文化内涵 华师大教授杨昶的论题为 《儒家典籍中的生态文化内涵举隅》。他仔细梳理了 《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儒家经典中的相关论述,认为“天人合德”作为儒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伦理表述形式,最早是由孔子启其端绪的,孔子的学说以尊重和顺应自然为重要内容;孟子的生态伦理观则隐喻着要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良性互动的愿望;荀子在“爱物”的生态道德观方面,与孟子表达了相似的主张……总之,列举出儒家典籍中体现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等思想的相关论述并加以阐释、归纳、比较,以助益当代人类改善生态环境、开拓社会的文明前景。 随州应成为荆楚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华师大教授王玉德的论题为《紧扣时代脉搏 构建荆楚生态文明》,包括四个部分,即我国正在进入生态文明、我省正在建设生态文明、随州应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地、应当充分发掘炎帝神农的生态文化资源。他说,随州在历史上是有贡献的地区,是荆楚文化摇篮之一,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是生态极佳的一块宝地。有山有丘有平原,资源有多样性。这样一块宝地,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率先做出贡献,成为荆楚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保护环境 倡导生态旅游 武汉市政府办公厅高级策划师黄翘云的论题为《弘扬传统文化 倡导生态旅游》。她引用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社区居民经济发展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基于此,与现实对照,她指出,由于对生态文化旅游缺乏正确的理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原因,出现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种种现象。对此,她提出,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生态意识。让游客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爱护环境。让当地居民明白只有保护好生态,才能吸引游客前来,才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自己的生活改善。 发掘传统文化资源 建设生态黄陂 湖北省黄陂区“二程”研究会执行会长胡育华的论题为 《浅议传统文化与生态黄陂建设》。他提出,黄陂特色的“三大”历史传统文化,即盘龙文化、木兰文化和“二程”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财富。黄陂倾心搭建文化平台和载体,致力于培植、开发保护生态资源,使生态环境日益成为黄陂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其经验在于:一是区里先后出版了 《武汉之根盘龙城》、《盘龙城文物精品图录》等书,成立了文化研究会,,不断把木兰文化、“二程”文化推向深入;二是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区”生态格局为目标,将黄陂打造成山水田林人和谐、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区;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 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 武汉市社科联研究员余育德的论题为《属于自然 驾驭自然 回归自然》。他考究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以及“天人合一”的涵义,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次为属于自然、驾驭自然、回归自然。他认为,人属于自然是农牧社会的事实,所谓“奉天时”、“弗违”;人驾驭自然是工业社会发展到后期的提法,是在前期尝到“征服自然”苦果后的改观;现在倡导人回归自然,是说应该认识到人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驾驭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爱自然就是关爱自己 宜昌市委研究员刘开美的论题为《论“天人合一”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启示》。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同一性、平等性和依存性。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梳理,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反映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愿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对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启示。启示一,人类要依存自然,不能脱离自然界去思考自己的发展;启示二,人类要善待自然,不能非礼自然界去纵容自己的行为;启示三,人类要体谅自然,不能苛求自然界去满足自己的需要。总之,他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启迪人类领悟关爱自然就是关爱自己的道理,自觉从和谐发展的高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把社会道德延及自然界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李倩的论题为 《中华文明精神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我国古代思想家生态文明智慧的汲取和升华、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她指出,古代的“天人合一”等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维护自然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是21世纪人类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来源。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灵性互动作为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也就是把自然看做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存对象,把社会的道德伦理延伸到自然界。她提出,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谋发展;立足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生态管理,切实营造相应的人文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化,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发展生态经济,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徐霞客的生态思想与实践 华师大教授姚伟钧、博士生喻峰的论题为 《徐霞客生态思想与实践考论》。他们探讨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生态思想的形成及内容、考述了徐霞客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是 《徐霞客游记》学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考证,他们提出,徐霞客不仅是一个注重考察和研究地质地貌的学者,也是一个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倡导者、实践者。在 《游记》中,徐霞客赞颂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强烈谴责,如 “东南洞尽处于西北诸面,俱为烧灰者铁削火淬,玲珑之质,十去其七矣” (《江右游日记》)。此外,他言行一致,保护环境,甚至身患重病于船上,也不会随便将污物倒入江中,“誓不污清流也”。他们认为,徐霞客的生态思想,决定了《徐霞客游记》的两点现代意义,一是提供了珍贵的生态环境研究资料,二是提供了古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可以从中取得借鉴,避免前车之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