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立足资源创新业
——千帆竞发创业路之五
作者:徐王俊
  9月,随州大地风生水起,千帆竞发,经济社会发展气势如虹。记者走访基层发现,近年来,随州百姓立足当地资源,大胆创业,兴起了农村创业的一股浪潮,也走出了一条致富的阳光道。
    在广水市信达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东湾巴西菇基地,创业人李传亮显得格外忙碌。他一边指导着20多名工人采摘巴西菇,一边联系着福建莆田的客商,准备将10箱巴西菇发出去。“眼下菇价非常好,每公斤至少72元,市场供不应求,明年打算再建一个基地。”李传亮难掩兴奋。
    随县安居镇的李传亮,去年10月底来到这里,投资了180万元,租地70多亩,建立大小菇棚100多个。还成立了广水市信达种植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社员+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实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巴西菇的最大优势在于循环经济,采用本地的稻草、牛粪等制成营养土,与伐木培植的木耳、香菇有本质区别。”该镇党委书记陈炜涛介绍,吴店镇属丘陵地带,昼夜温差大,气温适宜种植食用菌,而且对种植巴西菇十分有利,出菇率非常高。
    “投资吴店,最为看中是这里的资源,有基础保障。”李传亮说,100个菇棚,每年需要稻草约45万公斤,牛粪3.5万公斤,除了一小部分在河南焦作采购,其余大部分都来自吴店镇。
    据了解,吴店镇水稻种植面积2.4万亩,年稻草存量750万公斤;山场面积有25万亩,全镇畜牧业发达,养羊3万多只,牛1.6万头,牛羊粪便达300万公斤,为巴西菇的生产提供了足够的原料。
    吴店是农业大镇,在政策上大力扶植农业产业化发展。据介绍,该镇为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发展巴西菇产业,对每个巴西菇大棚实行补贴。“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陈炜涛说,农村经济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要依靠一批有志者投身创业的浪潮,打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格局,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当前,在我市各乡镇掀起了创业的热潮,养龙虾、培育鱼种等一系列依托资源创业的典型,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据工商部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有483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80多家中,绝大多数属于立足资源创新业的典型。
    在农村,如何立足资源创业,李传亮道出3点建议:首先,要选择国家及当地政府扶持的创业项目,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减少风险;其次,要认真分析当地资源,减少原材料的中转成本;最后,一定要勤于学习,掌握创业的技术,用科技叩开致富的大门。
  
    (本报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沈宪权 郭小亮)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立足资源创新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