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战 火 硝 烟 报 墨 香
——追寻《江汉日报》在随州的历程
作者:孙洪涛摄·

  图为:老报人寻访《江汉日报》旧址  (本报记者 孙洪涛摄)
  
  
    红旗漫卷,战火纷飞。
    随州,曾经是江汉军区的根据地,也是江汉区党委机关报——《江汉日报》的诞生与发展之地。
    走进洪山镇双河的李家祠堂,追寻当年《江汉日报》的身影;走进湖北日报社,走访当年的年轻记者,听着他们的回忆。仿佛,那段激扬文字、改天换地的岁月,就在眼前。
  
  
    春汛催生《江汉日报》
  
    1948年6月,《江汉日报》在今随县洪山镇双河李家祠堂创刊。它是在油印小报《每日电讯》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
    双河位于大洪山东麓,背靠大洪山脉,前出随县、枣阳,是汉水东部的战略要地。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原突围的新四军第五师的部分部队,整编为中原野战军第12纵队,也挥戈南下,同相继进入江汉地区坚持斗争的中原独立旅会师,迅速开辟了以大洪山为中心、纵横600余平方公里的新解放区,建立了江汉区党委、江汉行政公署、江汉军区,首脑机关进驻双河周家大湾。
    这支部队打不垮,拖不烂,越战越强,在解放全中国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华中最前线。
    1948年,北方解放区不断扩大,好消息如同春汛潮涌,中原局从北方组织的南下干部支队也到达了江汉。革命形势的发展呼唤着一张传播胜利消息、鼓舞革命斗志的报纸,于是江汉区党委决定把部队的油印小报改造成石印的《江汉报》,进而发展为铅印的《江汉日报》。
    双河是一个集镇,集镇向西三四公里是当年江汉解放区首脑机关驻地——周家大湾,周家大湾向北穿过一片平畈,一个叫做李家祠堂的小湾子,就是当年《江汉日报》编辑部的驻地,印刷厂则在离报社三四公里的艾家老湾。也曾迁到杨家畈、吴家上畈。
    如今,李家祠堂湾已不复存在,但“李家祠堂办过共产党报纸”、“屋顶上插着‘竹竿’”(收发报机天线)的史话,还在当地百姓中传讲。
  
  
    《江汉日报》:战神之报
  
    《江汉日报》4开4版,每期的刊载量2万多字。
    《江汉日报》的内容时代性、战斗性都很强。
    当时我党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同时在稳固的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从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上解放人民大众。《江汉日报》的报道,就是围绕这些改天换地的工作展开。
    《江汉日报》经常以显著的版位、醒目的标题,报道全国和江淮河汉地区解放战争的捷报,发布一系列关于发动群众、支援解放大军渡江的评论、消息,对支援前线、支援大军南下起到了鼓动作用。
    冉中那时是《江汉日报》的校对员,南下干部,十多年前从湖北日报社离休。据他回忆,《江汉日报》的稿件,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新华社电讯稿,报道中央精神、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动态;二是记者采写的江汉地区的军事、经济动态;三是地方干部亲历亲为耳闻目击的解放区新人新事。这些报道组成的报纸,虽然印刷质量说不上很好,但内容好、新;对自己是鼓舞,对敌人是“杀伤”,起到了宣传群众、鼓舞群众、振奋精神的巨大作用。
    老报人冉中清楚地记得,1949年1月1日的《江汉日报》,是第21期,一版醒目地刊登了新华社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新年献辞》,传达了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进军号令。
    《江汉日报》在战火中编印出版,在胜利的脚步声中发行,每期印行3000份以上,多时达到六七千份。
  
  
    记者,也是战士
  
    《江汉日报》的编辑记者约30多人,一部分来自延安的抗大、鲁艺,一部分来自北方的老解放区,甚至是老解放区的报社,如采访部主任戈风,来自《晋察冀日报》,进城后曾担任过广州市委书记。这些同志是随中原局南下干部支队到达江汉解放区的。还有一部分是江汉解放区“江汉公学”的毕业生和国统区的进步青年。
    这是一支过硬的队伍,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他们向往光明,向往新中国。他们用笔作刀枪,用文章作炮弹,轰击旧世界,描绘新社会,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艰辛工作。
    他们有时候还要用上真枪实弹。1948年的湖北,有解放区,也有国统区,淮海战役尚未结束,白崇禧盘踞华中,对蒋介石政权还抱有幻想。蒋白和地方反共势力经常对江汉解放区进行“扫荡”。“敌进我退”,《江汉日报》经常“跑反”(反扫荡)。
    “跑反”时,编辑部记者是真枪实弹的战士,随时要应对可能遭遇的敌军。
    青年张醒钟原是鄂中地委的干部,1948年11月15日调 《江汉日报》社工作。
    据张回忆,他向副社长陈冷报到时,《江汉日报》正在反“扫荡”途中,尚未全部返回双河。
    11月23日,国民党白崇禧部对江汉解放区再次“扫荡”,反“扫荡”途中的编辑记者队伍继续 “跑反”。社领导率领这支又拿笔杆、又拿枪杆子的特殊部队与江汉军区机关一起行军。雪花飞舞,道路泥泞,枪炮声时远时近。
    这支特殊部队撤离双河镇后,辗转回旋,在京山、钟祥、天门、汉川、沙洋一带与白崇禧的部队捉迷藏。12月28日,身披战火硝烟,《江汉日报》社全班人马胜利返回双河驻地。
    据冉中和张醒钟两位老报人回忆,《江汉日报》社编辑记者队伍转移时,江汉军区党委派了军区大队连(警卫团)护送,或与军区一起行动,或分路行动,队伍最多时达到2000人左右。由于受到军区和武装部队的特殊保护,反扫荡中,《江汉日报》编辑记者队伍未遭遇到敌人,但也尝到了夜行军、急行军、紧急出发、轻装前进、化整为零、时分时聚等军事行动的锻炼,饱受风雪冷雨的吹打和饥饿、疲劳的折磨。
    行军途中,除了跟进,编辑记者还有调查研究、宣传群众、抄收传递新华社电讯的任务,还曾经有过速办油印小报,以迅速传播解放战争大好形势的动议,因行军频繁、环境残酷而未实现。
    1948年12月28日,江汉日报社的“双枪”队伍回到了双河,与留在大洪山打游击的印刷厂员工队伍会合。大家迅速挖出埋藏的印刷机和零部件,编辑部开始抄收电讯、采编稿件,12月30日,第19期《江汉日报》带着胜利的欢笑出厂,迅速传向江汉、鄂中,直至武汉外围。
  
  
    战火中的报社印刷厂
  
    《江汉日报》印刷厂很简陋,但很有战斗力。
    冉中从南下干部支队奉派到《江汉日报》后,主持工作的王匡副社长亲自与他谈话,安排他当 “校对”。校对跟印刷厂常在一起,印刷厂的情况他至今历历在目。
    冉老回忆,印刷厂有50多人,军事编制,设厂长、政委(或指导员)。印刷厂有知识分子出身的 “校对”,有地下党从武汉送来的技术师傅,还有儿童团一般大小的通讯员。
    印刷厂开始只有一部石印机的家当,石印机架在编辑部所在的李家祠堂的一间厅房里,印了20期《江汉报》。
    1948年下半年,全国革命形势转入反攻,江汉解放区也相对稳固了,《江汉报》自9月1日起改为《江汉日报》。同时石印改为铅印,土枪换炮。铅印后的印刷厂搬到了离编辑部10多里的艾家老湾。反“扫荡”后,两迁厂址,先后驻杨家畈、吴家上畈,在人民群众的掩护和关爱中印报。当地老百姓听说这薄薄的报纸也能像炮弹一样打击敌人,议论说“共产党的报纸真神奇!”
    在战争环境中办报,印刷厂更艰辛一些。敌人要来了,印刷厂把设备藏进山洞,埋入地下;敌人走了,再把机器、铅字一一清点到位,继续印报。
    1948年最后两个月的反扫荡,编辑部奉命随江汉区党委一起行动,印刷厂编成武装小分队就地坚持斗争,保护设备。
    这次反扫荡,《江汉日报》印刷厂武装小分队与敌人遭遇,行政股股长季强和青年工人陈宗义阵亡。
    说到季强,冉老每每感慨万千。季强,本名边季勇,山东省恩城(现为平原县)人,“北平”中国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季强出生富人之家,家里人和地方上的人只知道 “小少爷”在北平上大学,不知“小少爷”已成共产党的一员,更不知道他已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捐躯。退休后的冉中同志,曾辗转山东寻恩县,寻到平原县,向县党史办陈述季强的情况:季于1947年离开北平,进入晋察冀解放区,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8年10月随南下干部支队到达江汉解放区,分配到《江汉日报》印刷厂工作。冉中同志以同事加证人的身份,要求当地将季强列入 “革命烈士”名录。
  
  
    精英豪杰聚江汉
  
    当时的江汉区党委、江汉军区隶属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
    《江汉日报》的领导班子可谓精英聚会,豪杰竞出。
    《江汉日报》的社长许道琦,时任江汉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进城后,曾任湖北省委副书记。
    实际主持报社全面工作的是第一副社长王匡,领导阵营里还有副社长陈冷、副总编辑顾文华,是几位马列主义化了的知识分子。进城后,他们或担任党政领导,或成为省报的栋梁。
    王匡是一位资深的新闻工作者,抗战时,他在中原局机关报《七七日报》工作过;中原突围前夕,他采访当时的中原局党委书记李先念,写出了著名通讯《李先念印象记》,发表在1946年7月21日延安 《解放日报》上。他还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新闻通讯《西瓜兄弟》。1947年,王匡随刘邓大军南下,挺进中原,1948年春到达新成立的江汉军区。
    王匡在《江汉日报》一直工作到《江汉日报》团队进入新解放的武汉,同事们去了《湖北日报》,王匡奉调到新华社华中总分社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王匡随陶铸去广州,担任中南局宣传部长,积极参与创办新中国第一家对开晚报《羊城晚报》。
    文化大革命中,王匡受到冲击。1977年复出,历任国家出版事业局局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一张报纸,一座里程碑
  
    1948年-1949年,中国近代史上改天换地的血火岁月。《江汉日报》诞生与成长于这伟大的岁月,成就了它的历史性贡献——吹响进军的号角,推动旧世界的崩溃,迎接新中国旭日的喷薄而出。
    《江汉日报》从创刊到终刊,历时将近1年。这一年里,在战火中,《江汉日报》共出报130多期。这130多期报纸,见证了解放战争由防御到反攻的历史性变化。
    1949年5月,武汉即将解放,5月12日,《江汉日报》奉命进入武汉外围——孝感市花园镇,一边出报,一边做着进城的准备。
    5月16日,武汉解放。
    5月31日,新组建的中共湖北省委指示:以《汉江日报》和《鄂豫报》的工作人员为主,组成湖北日报社和新华社湖北分社。
    6月2日,《江汉日报》在花园镇出版终刊号,宣布历史使命的完成。
    在进城的历史时刻,《江汉日报》副社长陈冷、副总编辑顾文华接到任命,分别担任即将诞生的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的社长和总编辑。
    岁月流过,报香悠然。
  
    (本报记者 刘永国)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战 火 硝 烟 报 墨 香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