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面向美好未来建设和谐随州
——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
  举国欢腾,九州同庆,我们迎来了新中国六十华诞!
    六十年,随州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向繁荣富强。
    六十年,随州滋润着共和国的甘露,奔向全面小康。
    从随县人民政府成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县级随州市、九十年代省直管市,再到二十一世纪地级随州市——六十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谱写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壮丽诗篇,留下了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光辉足迹。
    特别是近几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沿海产业转移和湖北“两圈”建设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着力擦亮“两张名片”,全力推进“三城同创”,奋力建设 “四个随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呈现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综合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109倍。人均GDP由1952年的145元提高到2008年的14090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支撑明显增强,文化旅游突飞猛进,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新型城市正在崛起。六十年,随州城由解放初期的一两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3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5万。地级随州市成立后,随州城市框架拉开,新区建设突飞猛进,一河两岸美景如画,一个精致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达到11592元,比1978年增长了20.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08年达到4967元,比1978年增长了45倍。居民生活水平在经历了基本消除贫困、解决温饱后,达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卫生事业发展迅猛,文教科技蓬勃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的使命更加神圣而光荣,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而繁重。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锲而不舍地推进特色随州、开放随州、文化随州、和谐随州的建设,努力开创全市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进一步打造特色随州,在特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壮大主导产业,强化骨干支撑,加快园区建设,优先发展特色工业。坚持特色兴农、产业富民,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强势推进特色农业。依托山水相拥的自然禀赋、历史悠久的人文内涵,高起点规划城市,大手笔建设城市,高水平管理城市,加快崛起特色城市。
    进一步打造开放随州,在扩大开放上实现新突破。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主攻“大高外”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效,实现从大招商向招大商的转变,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创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再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安全、赚钱、开心”的承诺,大力优化创业环境。
    进一步打造文化随州,在文化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充分总结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的成功经验,继续擦亮“炎帝神农故里”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城市名片,向世界叫响随州品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引进先进文化理念,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全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进一步打造和谐随州,在构建和谐上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和谐随州。
    如今的随州,“一条走廊”看工业、“一河两岸”看城建、“一线穿珠”看文化,三大看点正在形成。未来的随州,鄂北区域经济中心、华夏文化旅游胜地、国家专用汽车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形象和地位一定会更加凸显!
  
    (市委书记马清明 市长刘晓鸣)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面向美好未来建设和谐随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发展战略篇】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