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手一部手机已经不再是体现身份的高档物品。即使是在高中乃至中小学学生中,手机的普及率也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而功能多样化的手机对他们这些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阶段的学生起到了什么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近日,记者在随州城区范围内的一些初高中了解了目前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
现 状:学生中手机很普及
“请把手机调到振动或关机状态!”这句常常听到的会议前的“开场白”,如今也有老师无奈地把它搬到了课堂上。在某高中任教的江老师,就遭遇过这样的一幕——“正上课时,课堂突然响起了手机铃声,声音还非常大,结果整个课堂秩序乱了,后面的课根本没法好好讲下去。”江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学校也讲过规定,学生上课时不允许带手机,但由于管理上的一些困难,并不能完全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
而在另一所高中任教的周老师,则碰到过学生在课堂上偷偷用手机上网聊QQ、听歌的情况。“上课的时候忙着上网玩游戏,哪能做到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这样的课堂学习完全没有效果!”周老师说,还有的同学把手机铃声调整到了振动或者静音,在上课或写作业时收发短信,下课活动期间也喜欢拿出手机来拍照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随州城区初中、高中学校内,手机非常普遍。“在我们班,大约有30%的学生都有手机,我们学校其他班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江老师说,使用手机的学生,大多是住在市内走读的学生。相比高中生而言,初中生中使用手机的比例要小一些,随州城区某初中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初中生使用手机的比例不超过5%,“基本上一个班只有几个人拥有手机,但是这其中不包括使用小灵通的学生。”
家长说:手机是拴住孩子的“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家庭的收入增长很快,千余元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题。而且现在这一代中学生基本都是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是家庭的宝贝,安全是家长们最关注的问题。
9月29日下午,解放路上的一家手机卖场,正在选购手机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今年考上曾都一中,目前在学校住读。“现在高中住读了,一个月难得见几次面,给他买部手机,方便的时候给他打个电话,问下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毕竟孩子这么大是第一次与爸妈分开,我们做家长的总是不太放心,想让他带着手机,有事情随时随地能和我们联系上。”
方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高中,在上学之前,她专门为儿子买了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手机。“其实在孩子读初中的时候,我就给他买了一部小灵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方便联系他。”方女士说,“孩子在读初中时,曾经有一天晚上我去接他放学,结果两个人走岔了,当时把我急死了,后来第二天我就给他买了一部小灵通。我考虑到小灵通的功能相对少点,只要能打电话、发短信就成,这样也免得孩子因玩手机而分心。”初中毕业,方女士发现孩子的自律性还挺强,于是就给他买了一部手机,“但我事先就已经和儿子约法三章,每月手机话费不得超过50元,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打电话,其他时间不许玩。”
采访中,很多学生家长都有和方女士同样的观点,他们普遍认为,买手机给孩子就是为了能找到孩子,比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手机实际上是一根“绳”,能“拴”住孩子,让做父母的放心些。
学生说:手机是沟通的工具
家长给孩子配手机,基本上是为了和孩子联系方便,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而随着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除了有最基本的通讯功能外,还拥有移动QQ、游戏、听歌、拍照等功能。而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孩子把其中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彼此间有事没事发几条短信,闲来换一条铃声,摆弄一下小游戏,扮个鬼脸拍张照,都是他们常做的事。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名高中生中,虽然他们都称用手机是为了与家长联系方便,但是除此之外,表示会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的有12人,用手机上网的有4人,他们当中,有超过半数的人都表示,有过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经历。
高二学生黄赫(化名)告诉记者:“我们班不少同学都有手机,我觉得用手机和同学交流很方便,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用短信来说,比如同学之间闹矛盾了,又不好意思主动道歉,这时发条短信就可以搞定了。”他对记者说,他们班上每次上课有不少人把手机调到振动状态,在桌子下面偷偷地玩。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下课的时候还比较谁的短消息好玩搞笑,还有同学特别喜欢拍照,而且还会把拍的照片发到自己的QQ空间里。
老师说:学生用手机应正确引导
某高中政教处主任告诉记者,该学校曾经规定过,禁止学生把手机放在教室或者寝室充电。“作为学校来讲,我们不提倡学生把手机带进学校,因为这或多或少会分散他们的精力,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竟他们还是孩子,自制力还比较差。”据其介绍,该学校还专门安排老师中午值班、晚上查寝,如果发现有学生在教室或者寝室给手机充电,会将手机没收。“没收上来的手机,我们会通知家长来学校领回。”
“高科技已经给现代中学生带来了改变,手机也已经成为现代人普及使用的沟通工具。在中学生使用手机这个问题上,有利有弊,但更为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学校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某高中高三实验班的郑老师说,“一般对于正确使用手机的学生,也就是只把手机当作与家人联系的工具,我不会去管他,但是我决不允许学生上课时玩手机。”
郑老师建议,给孩子买手机的家长,应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思想疏导,向孩子说明,手机并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必需品,学生之间的 “手机攀比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业上的竞争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同时,最好和孩子约法三章,如手机的使用时间限定为放学后、周末或假期,上学期间最好不要把手机带到学校。手机费用家长也要限定,超出一定费用时就不再给孩子缴纳话费。“我觉得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使用只能实现通话等简易功能的手机,避免给他们买那些功能强大的智能化手机,让手机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本报记者 包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