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房改十一年,为何再现“房改”呼声
  最近,社会上出现“二次房改”的呼声,引发人们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难享受保障房的“夹心层”群体的关注。
    我国首次实行住房制度改革11年后,为何再现“房改”争论?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调查。
    “夹心层”住房难催生“二次房改”呼声
    谈起房子,在北京某公职部门工作的李炘睿大倒苦水。这位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月薪四五千元,在别人眼中,他的生活应算轻松如意,殊不知小李为了买房几乎白了少年头。
    “北京市四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经过两万了,照这样算,我攒一年的钱只能买一两平方米。月薪是百儿八十地涨,而房价是三千五千地涨,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顾呢?”
    李炘睿只是众多“住房夹心层”的一个缩影。这个群体正在普遍受到高房价的折磨。
    针对房市的失衡现象,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清华大学李稻葵以及住宅法专家李明等学者,各自提出了再次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方案。由于是相对我国1998年首次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而言,社会舆论称之为“二次房改”。
    “二次房改”呼声折射“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
    记者调查发现,“二次房改”呼声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一方面肯定1998年政府推动“房改”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认为过去11年的“房改”存在过度市场化问题,特别是保障类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滞后”。
    提出“二次房改”的专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见:其一,政府应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公共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并建立配套的土地供应制度和房屋建设制度。其二,单位应成为住房供应主体之一。由单位就近为职工提供住房,有利交通,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其三,通过调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普通家庭住房难题。政府应通过开征物业税、增值税、交易税等手段,遏制二级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不少人对“二次房改”推行的时机和可行性表示怀疑。
    虽然“二次房改”要求难以实现,但其积极意义受到有关专家肯定。
  “调价格”和“强保障”两手都要硬
    在采访中,不少购房户认为,“住房夹心层”呼吁“二次房改”,表面是因为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出现阶段性泡沫,但其实质是呼吁各级政府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北京市民王少华说,“夹心层”大多数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涉及人数众多,要想解决这个群体的住房难,既需要政府调控价格让市场“消化”,更需要真正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来 “承接”。 (据新华社11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韩冰储国强邓华宁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房改十一年,为何再现“房改”呼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时事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