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情消费”名目增至10多项
攀比、补偿心理是主因
本报讯 记者徐军国报道:11月22日,本报刊登《“人情消费”:是情还是债?》一文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许多读者纷纷来电反映,现在的人情消费名目太多,增至10多项。对此,专家分析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攀比、补偿心理作怪。 一些来电的读者说,他们每年的送礼次数少则十余次,多则数十次。特别是碰上所谓的“好日子”,有的一天赴宴几次,有的不得已一家几口人分头随礼。此外,人情消费的名目越来越多。一个普通居民的人情消费支出,已从过去的生死婚葬等几项传统名目增至如今的十多项,具体有结婚、生儿育女、生日、升学、乔迁、建房、修房上梁、职务提升、生病住院、生意开张、参军、老人寿辰、殡葬等。即使是老人去世了,还有五七、百日、周年、二年、三年等多个祭日,每个祭日都要请来亲朋好友“热闹”一番。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情消费名目繁多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攀比心理所致。在随礼金时,有些人不是量力而行,而是盲目攀比,你送我礼金100元,我还你礼金200元,“人情消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此外,是补偿心理所致。有些人认为人家收了自己的礼金礼品,就得找机会把人情费赚回来,当看到别人诸如此类婴儿出生到升学、结婚……样样事情都办,于是也“照葫芦画瓢”,并通过巧立名目摆酒席来回收送出去的礼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互吃请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