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迪拜危机会否“传染”中国内地楼市
作者:新华
11月26日,迪拜宣布将重组其最大的企业实体迪拜世界,并将把迪拜世界债务偿还暂停6个月。之后,全球部分地区的楼市受到影响,一些物业买家转抱观望态度,减慢入市步伐。坦伯顿资产管理公司墨比尔斯称:中国和印度的一些城市可能会步入迪拜后尘,原因是流动性充沛,IPO活络。真的是这样吗?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地产专业研究机构分析了造就今年内地地产“大牛市”的原因,并对2010年展开了预测。 走势分析1 内地楼市有迪拜“影子”? 迪拜债务危机的本源,被认为是房地产危机。 中国投资协会秘书处处长赵庆明曾表示,迪拜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导致向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迪拜神话的破灭,主要源于现金流收紧后购买力下降,房地产价格下滑,再加上债务到期,从而使危机爆发。 分析人士认为,某种意义上,今年的中国内地楼市也有“迪拜”的影子。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地产业的表现最为突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高度依赖房地产带动经济增长的现象。有业内人士甚至指出,房地产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 同策咨询与研究发展中心总监夏宇认为,单纯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是非常危险的,不过,今年内地的楼市有特殊性。全球金融危机使外需大幅萎缩,尽管国家出台了众多刺激内需的政策,但收效不大,反而是投资拉动经济效果最为明显,房地产因此受益,出现了大幅增长。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中心总监陈啸天表示,与迪拜楼市大量依靠外来资金不同,我国受限外令等政策影响,内地楼市中的外来资金并不明显。 走势分析2 “牛市”诱因明年还存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8371万平方米,增长44.8%;商品房销售额27532亿元,增长73.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6.4%,销售额增长78.2%。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 业内总结的今年 “大牛市”的原因主要有:购房优惠政策刺激、信贷规模放开、主要城市经济转型带来机会、实业资本投资地产,以及通涨预期下的恐慌性买房。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落实和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有地产分析机构由此认为,今年“大牛市”的几大诱因明年还会存在。 夏宇认为,明年的购房优惠政策可能会和今年不同,但不会取消,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不会动摇。陈啸天指出,今年的旺盛需求,已带动二三线城市。这些城市的刚性需求,将在明年集体释放。另外,一线城市收藏豪宅的需求刚刚开始,明后年将进一步上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陶琦说,可以预见,明年的经济工作方针仍然是“调结构,抗通胀,维稳定,保增长”。因此,流动性依然会很宽松,投资需求仍然会很旺盛,尤其是经过了2009年的楼市,很多人更加明白了房地产的保值作用。 走势分析3 明年还会闹“楼荒”吗? 几家地产分析机构的负责人普遍预计,明年的市场需求虽然比不上今年,但肯定不会太差。既然需求不减,那么明年的住宅供应难免会成为一个问题。 由于新建商品住宅的供应不足,今年在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全年新开工量较去年同期大幅下跌的情况,“楼荒”现象明显。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说,按照目前的市场需求,到明年6月份,上海商品住宅的存量将跌破400万平方米。 不过,地产机构普遍认为,明年楼市虽然会存在供求紧张的可能,但情况要比今年好。 陶琦的理由是,今年已有大量土地入市,这些土地都严格规定了开、竣工时间,以防捂盘。与此同时,国家也鼓励开发商投资建设项目,明年的供应量应该要好于今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全国商品住宅开发总投资额达19954.21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4.1%。 夏宇认为,目前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只能预测明年上半年的楼市。明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地产业的政策面是否依然如故,就要打个问号。 走势分析4 明年房价继续上涨? 11月,上海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8686元/平方米,环比涨9.64%,比2月份上涨47.45%,而上海2008年职工平均年收入也不过3万余元。 房价与个人收入之间的悬殊差距,被认为是楼市泡沫的一大特征。按照目前的购买力,新房屋卖给谁? 夏宇认为,普通购房者还是明年尽早买房为好,否则后续房价还会进一步上涨。在他看来,货币的宽流动性政策在明年上半年继续有效,据估计明年将发放6万亿~7万亿元的新增信贷,这为部分高价房的销售提供了大量“子弹”。同时,各地推进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购房需求。陶琦认为,上海、北京、深圳等拥有政策资源的核心城市,将进一步通过产业升级,吸引财富阶层的导入,进而形成新的购房需求。 另外,一些城市商品住宅供应窄的问题,将在明年进一步暴露。陈啸天说,从2005年开始,上海的商品住宅供应一直有缺口,只是在宏观调控的抑制下,一部分需求在2005年和2008年没有得到释放,造成了当时市场的滞销。在宏观调控政策放松时,这些问题将再次暴露,因此房价的上涨很难避免。 (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