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一些村子被各种垃圾所包围,刮风的时候,各种颜色的塑料袋迎风起舞。
图2: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昔日青山秀美,如今充斥着各种垃圾。
图3:昔日清澈的小河,有的已成了村民倾倒垃圾的地方。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20多年前《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歌词,勾勒出的迷人乡村景象,如今,这种景象在我市农村一些地方变得越来越少见。
最近,记者在我市农村采访时发现,有的地方通村公路两边、河道里、水塘中,随处可见各色垃圾,甚至在有的农家大院附近,也能看到垃圾成堆的现象。有群众说:“如今日子富了,可乡村的环境却大不如前了。”
11月中旬,记者在随县三里岗镇古庙村采访,刚好碰见一位中年妇女坦然走到村口,将两包垃圾扔进屋后的小河里,垃圾迅速占满并不宽阔的水面。在村头一角,方便面盒、饮料瓶、酒瓶、易拉罐堆在一起,里面还有好几只农药瓶。
12月6日,在随洪公路通往新街镇通村公路路边,一条长达两三百米的垃圾带从村口一直向北延伸,主要是各种生活垃圾和白色的塑料袋。村民告诉记者,现在是冬天,没有多少臭味,但一刮起大风,飞扬的塑料袋和灰尘到处乱飞。夏天就更惨了,臭气扑鼻、苍蝇乱飞,再热的天也不敢在室外吃饭;雨天污水四溢,无处下脚。
12月8日,曾都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农村垃圾成堆现象在许多村庄都存在。他说,农村垃圾主要乱堆乱放在三个地方:一是房屋边。村民图方便就把垃圾、杂物随意堆在自家附近,在一些规划不到位的村庄,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二是道路边。村民认为路边不是私人场所,垃圾随意倾倒。三是水边。把垃圾倒在河道内,待雨季时大水将垃圾冲到下游。
随县环潭镇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曾经是树木葱葱、鸟语花香的好地方,如今一堆堆垃圾严重污染并影响着村民的生活。“我家右侧是一条清澈的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里面抓鱼摸虾,大人们也到那挑水、洗衣、洗菜。可是,后来家家有垃圾都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就往水里扔,养猪场的污水也排到河里。现在不要说鱼虾,连泥鳅都找不到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垃圾以秸秆、畜禽粪便、落叶等有机物为主,一般作为积肥的原料,垃圾能被“消化吸收”。而如今农村垃圾除了有难以化解的白色垃圾外,还有各种玻璃、金属制品、工业垃圾或下脚料,甚至还有变质过期的药品。这些垃圾无机物含量过高,已不适合积肥。多数村庄受经济条件所限,没有垃圾堆放点,垃圾没有处理,便随意倒在村边空地。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有的村已经被垃圾包围。
如何破解农村垃圾处理难题?随县高城镇雷家祠村带给我们一些启示。该村2008年在部分村组兴建了垃圾池,农民定点倾倒垃圾后,该村面貌大为改观。村党支书王世兵介绍说,兴建垃圾池让农民养成定点倾倒垃圾的习惯,同时还要做好路面硬化便于打扫,还要组建专门清理垃圾的队伍。但这些都必须要有经费作保障,由于该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强,资金不足使他们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只有一部分村组建了垃圾池。
面对农村垃圾污染现状,有关人士呼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尽快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议事日程,引导农民树立环境卫生意识,加大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完善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同时,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李文军摄影/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