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421家庭”,怎一个难字了得
作者:王松
  阅读提示
    所谓“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已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开始呈现出主流倾向。而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也衍生出一些现实问题来。如何养老,如何教育孩子,身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间层到底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老小都要养压力重如山
    初为人父,理应喜不自禁才对,可是迈入父亲行列还不到半年时间的市民周建冲最近却比较烦,他和妻子都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从小被称为“小皇帝”的一代,如今突然荣升为“独生父母”,角色的转换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和老婆都是工薪族,结婚之后,也还没怎么为钱发愁。可是自从今年7月份女儿出生后,我们夫妻俩的那点工资就变得捉襟见肘了。”市民周建冲向记者诉苦,光是孩子的奶粉钱和日常消费,每个月就要额外支出1000多元。要是再遇到孩子得个发烧感冒的,不仅得大大地破费一番,人也要操心受累,弄得精力憔悴。
    而将来父母的养老问题也让周建冲头疼不已,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他们夫妻两个将来要赡养四个老人,而且四个老人中有两个没有养老保险。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嗷嗷待哺的女儿,这让周建冲陷入两难境地,所以现在周建冲每天都在想着如何给孩子赚钱,给父母攒钱,至于自己的生活,他只能无奈地摇摇头:“能简单就简单吧。”
    像周建新一样,居于“421家庭”中间层的一对对小夫妻们,正承受着生活压力,对他们来说,不仅有着 “养不起小孩”的忧虑,更要面对 “养不起父母”的危机。周建冲说:“社会总在呼吁要多关心老人,可是又有谁来体谅下我们的难处呢?”
    “养儿防老”这个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在独生子女潮的冲击下发生动摇,从前的夫妇膝下至少有两到三名子女,年老后的照顾就由子女们共同承担,而随着“421家庭”模式变成了“主打”,周建新们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了。
    看多了身边朋友身处 “421家庭”之苦,让许多还未踏入婚姻“围城”的年轻人也多留了一个心眼。在随州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张聪,是家里的独女。虽然父母现在才50多岁,身体也很健康,但心思细密的她早早地就想到了父母今后的养老问题。对于她来说,将来的择偶对象最好不是独生子女,否则会平添许多的压力。她说:“我父母这一辈,兄弟姐妹好几个,照顾老人相对简单一些。爷爷、奶奶可以轮流到儿女的家里去住,就是生病住院了也可以大家轮流看护。如果我再找一个独生子,我们两个人将来要照顾4个老人,还要抚养孩子,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
  两代难沟通矛盾难化解
    “421家庭”的小两口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是家中的宝贝,这样的背景让两代人在相处之时难免矛盾重重。
    贺丽英辛苦操劳了大半辈子,终于盼到女儿成家立业,定居武汉,可是最近她去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回到随州后却大呼“不习惯,就是不习惯。”
    “小两口日子过得倒是很不错,但是我跟他们住在一起难以适应。”贺丽英说,“在家虽说条件艰苦点,但是在家看看电视,出去打打牌,日子过得逍遥自在。到了女儿家,满屋子的高档家用电器我大半都不会用。每天白天女儿和女婿上班去了,我一人在家冷冷清清,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对于新女婿,贺丽英也颇有些微词,“以前看他挺讲究的一个人,怎么结婚了变得这么邋遢,经常胡子拉碴的,换下来的袜子也是随地乱扔。人也不勤快,我在他们家待了一个多星期,就没见他洗过一次碗,我姑娘太辛苦了。”
    而结婚不到一年的小章提起婆婆也是一脸不满,她觉得最难以忍受就是婆婆对老公的“溺爱”。小章的丈夫小吴经营着一家店铺,可是从来都是不务正业,经常关起店铺跑去网吧打游戏,时间长了,小徐就忍不住说了他几句。“当时被我婆婆听见了,她就满脸不高兴地说,女人不要把男人管那么紧,他不过是去打打游戏,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婆婆也不是凶,就是比较霸道,她对她儿子要求很放松,对我却管得很严。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没带钥匙,11点回到家敲了半天门婆婆才阴着脸出来开门,第二天还老着脸狠狠地说了我一通,从那之后我心里就一直有个疙瘩。”小章对此始终难以释怀。
  观念大不同隔代教育难
    在大部分独生子女看来,父母帮自己带孩子,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他们同时也在担心,父母用老一辈的育人方式带小孩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周娟是很相信早教的,也一直期望能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可是她的公公婆婆带小孩时只管吃喝拉撒,其他方面却几乎不涉及,这让她很是着急。她曾经买了一盘育儿音乐的磁带回家,交待公公婆婆平时经常放给孩子听,结果老人们常常忘记了这件事情,也不相信“听音乐也会变聪明”的说法。 更让周娟担心的是,公公婆婆都不会说普通话,平时都用随州话逗孩子,以后孩子的语言教育可能会受到影响。
    周娟家并不是个例,随着 “421家庭”越来越多,由于父母与子女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存在着一些观念差异,导致出隔代教育难的局面很普遍。
    “孙子才刚读一年级,儿子儿媳就把他的休息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又是练书法,又是学钢琴,又是学英语的,你说孩子能吃得消吗?”家住汉东星都的张慈清老人一说起忙碌的孙子就心疼不已。在她看来,小孩只要健康快乐就好,但儿子儿媳就极不赞同。儿子总会这样反驳道,“现在竞争激烈,从小不打好基础,以后长大了怎么能适应社会啊?”
    “儿子他们工作忙,每天我们和孩子打交道的时间更多,但有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最后弄得我们想管又不敢管。”赋闲在家的肖大伯,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好读幼儿园的孙子,但在教育的方式与观念上,他经常与儿子相左,发生矛盾,却又不知如何解决。
    上有老,下有小,“421家庭”未来的路显得有些沉重。有识之士认为,面对这种困境,不仅需要全家人的携手共进,相互扶持,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应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的稳定、和谐。
  
    (本报记者 王 松)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421家庭”,怎一个难字了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焦点特写】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