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课堂交给孩子
——探访厉山三中“立体合作”课堂教学
作者:徐斌
学生一排排坐得整整齐齐,小手背背后,望着正前方的黑板,或者鸦雀无声,或者书声琅琅;老师站在三尺讲台,或者高声讲课,或者粉笔疾书……这是我们印象中的课堂景象。 但在随县厉山三中,你看到的却是一种“颠覆”了的课堂:教室里,学生散坐,六七成群,经常是闹哄哄的;讲台上站着讲课的是学生,而老师则穿梭于讲台下的学生当中。这,就是厉山三中的“立体合作”课堂。12月21日,记者与省教育学会的专家一起,走进厉山三中,对这种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访。 “奇怪”的课堂 9点半,上午第三节课,走进教学楼,只听到教室里十分喧哗,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也听不到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课声。 我们走进三楼的一间教室,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感到吃惊:学生们六七个围坐在一起,大声地讨论着,简直有点肆无忌惮,讲台上看不到老师的身影,黑板上写着“什么是电流”等字样,看样子,这是一节物理课。再看同学们,他们正在摆弄着电池、小灯泡和电流表。环顾教室,记者发现教室的四面墙上共有六个黑板,每个黑板上都写着与电流有关的内容,而老师则静静地站在教室角落里看着学生们“放肆”。 记者走进一群学生中,看见一个女生正在连接电流表,突然,旁边的男生大声 “呵斥”:电流表不能直接连接在电源的两极上,否则会损坏电流表。在男生的指引下,女生看着课本上相应的内容,面颊泛红。 这只是厉山三中“立体合作”课堂教学中很平常的一幕场景。这种教学的模式是:每个班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六七个学生一个组,每个组由一名成绩好的学生担任组长。每堂课,各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学习目标,然后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探究式学习、交流。完成目标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在自己的黑板上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最后由教师点评。 “立体”的教学 在厉山三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运行了一年多。 2008年秋,厉山三中开始打破常规,尝试教学模式改革。在学习与借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 “堂堂清”、山东省聊城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过今年中考的检验,厉山三中认为学校探索与实行的这种新教学模式基本成熟。2009年10月6日,该校将之命名为“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为什么叫立体合作课堂教学?厉山三中校长马国新说:从几何的角度讲,两点成线、三点成面、四点成体。在每一个教室里,“学生个体、小组、班级、教师”四元素,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学习共同体,这是其一;其二,在每一节课堂上,师生活动存在“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学习方式;其三,每一节课堂有“呈现目标、探究合作、展示点评、巩固提高”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立体式的教学环节。 “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探究合作让同学们互帮互助,提高了他们的交流能力。 今年中考,厉山三中50%的毕业生考上了重点高中,90%的学生考上了高中,“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我们明年中考的目标是100%的学生考上高中。”马国新说,把课堂交给孩子,努力让每一个孩子成功,“立体合作”课堂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推广的教育模式 “‘立体合作’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减少了课堂上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推广。”经过为期一天的实地调研,黄元棋如此总结。 黄元棋,原湖北教育学院院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12月21日,黄元棋等省教育学会的专家,在调研 “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举行了专家研讨会,对这种教学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中肯建议和殷切希望。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湖北省教育学会秘书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素质训练中心主任谭细龙说,“立体合作”课堂教学不只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将会让他们受益终生。谭细龙建议厉山三中对 “立体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理论上的提炼,进一步增强其操作性,申报研究课题,争取向全省甚至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徐 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