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飘书香
——白云书院的喜悦
作者:采阳
随州是编钟古乐之乡,更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从古自今,随州人喜文爱书的传统源远流长。 运行一年多来的白云书院(随州市图书馆神农分馆),小家碧玉般静默地立于闹市一隅,却掩不住四溢的书香,成千上万的本地爱书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纷至沓来,畅游于一时半日的书海;还有不少外地图书馆行业从业者慕名前来。人来人去,带走了知识和经验,同时把他们的喜悦存储在书院典雅的四合院里。 “老”馆长的喜悦 现任随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的胡蓉年纪不大,却已是图书馆行业的“老将”了,从县级随州市图书馆到地级随州市图书馆,她担任副馆长一职累计达十余年。满含感情地看着摆放整齐的书籍、桌椅,以及沉迷于书中的读者和忙碌的管理人员,说起白云书院的蓬勃生命力,胡蓉感喟在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书院试运行阶段,书院读者数量就非常可观。正式运行后,读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周末,一度呈现出读者爆满的景象,日均接待量在2000人以上。特别是少儿阅览室,桌椅总是不够,只得另外添加了100多个小塑胶凳子。胡蓉说,原来在老图书馆时,一天就那么十来个读者,非常冷清,她当时常想,是不是随州市民不喜欢看书?白云书院投入使用后,她发现随州市民还是热爱书籍的,只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满意的书香环境,他们就会自觉地走进知识的殿堂。 白云书院建成后,不断有外地同行慕名前来。胡蓉告诉我们,不久前才送走一批来自荆门的客人。亲身感受过书院的环境和服务后,他们不再惊讶读者量之大。不过,客人们也善意地指出,书院的藏书量还是偏少。据了解,地级市图书馆规定藏书量应不少于30万册,每年新增藏书量应不少于2万册,但目前,书院只有藏书10万册,杂志700多种,报纸近80种。 管理员的喜悦 报刊阅览室的管理员韩金妤,是去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毕业的。每天一早,她就和同伴金霞准时上班,来到阅览室做清洁、整理报刊,迎接读者的到来。 在很多人看来,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无非就是借书、还书,实际上远没有那么简单。图书从采购到上架与读者见面要经过多道程序,需要专业化人才。白云书院现有在岗员工18名,其中9人为社会聘用人员,大部分不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不过,“他们都特别好学,特别敬业,平常自己查阅专业书籍,同事之间也相互学习,业务水平提升得很快。”工作人员的努力,胡蓉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韩金妤对各项工作已经得心应手。刚走出大学校园就找到一份与书为伴的职业,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她很满意,打算长期干下去。 提起书的好处,金霞的话更多。她学习兴趣广泛,计算机、经济、保健养生都有涉猎。“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通过书,我足不出户也可以了解人情世态。还有一次,我在书上了解到,做红烧肉放点醋会特别香,回家试了一下,真的很好吃,儿子把一盘肉都吃光了!” 丁庆芬是少儿阅览室的管理员,她以前当过教师,现在虽然换到了图书管理岗位,仍继续坚持着教师本色。 “小孩子看了书到处乱放,还喜欢带吃的喝的进来,看到这种情况马上纠正,效果很好”,丁庆芬说。除此之外,她还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引导他们看不同类型的书籍。 读书人的喜悦 据管理员介绍,有一位家住随县洪山镇的杨姓农民朋友,种植黑木耳产量上不去。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得知书院有这方面的藏书,于是就坐班车到这里来寻求解决办法。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从《家庭种植》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后来,他又多次到书院帮邻居查找种养殖业方面的书籍。 63岁的胡忠喜是白云书院的常客。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先到神农公园锻炼身体,书院开门后就开始看书,直到中午闭馆,天天如此,风雨无阻。“我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看书看报,白云书院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胡忠喜看得最多的是养生保健类报刊,日常生活中按照报刊上介绍的知识养生,感觉效果不错。学习的同时,他还结识了很多同样爱书的朋友,家住南郊的周四新就是其中一位。周四新每天从南郊步行到书院,亦是风雨无阻。“白云书院是一个值得我们经常造访的地方!”胡忠喜说。 (本报记者 采阳 通讯员 裴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