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谷歌“闹剧”看美国互联网战略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谷歌表示正在评估自己在中国商业运营的可行性,并可能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在广泛引起人们关注和议论,经过一星期的“考虑”和世界范围的炒作后,18日谷歌表示“一切业务正常运行”。其高调退出中国事件,最终以“闹剧”收场。有专家分析认为,谷歌事件只是美国互联网战略的一枚棋子,是美国谋求互联网霸权的表现。 “ 退出中国 ” 疑为发展受阻 美国当地时间1月12日15时,谷歌高级副总裁和首席法律顾问大卫·多姆德在谷歌官方博客上发文表示,谷歌集团考虑关闭“谷歌中国”网站以及中国办事处。原因是他的博客、他的网站不断地被有组织的黑客攻击。 该博客宣称,谷歌不愿意继续审查“谷歌中国”搜索到的结果。如果有可能的话,接下来的几周里,将和中国政府商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运行一个不必经过过滤的搜索引擎。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可能将关闭“谷歌中国”,甚至谷歌中国办事处。 对此,不少人士认为这是谷歌借助退出进行的一次商业炒作。凤凰卫视《新闻今日谈》栏目评论员阮次山指出,谷歌的所谓退出中国市场,实质上是一个商业炒作,而且是一个“聪明”的炒作,意在将其劣势转变为优势。报道分析,谷歌如果真退出中国,其实就是一次不良资产清理:尤其是2006年推出的google.cn,经历了多次高调的市场运作和巨大投入后,不但没有取得成功,反而风波不断,从牌照门、偷税门、涉黄门到谷歌图书馆计划遭起诉,水土不服让其在中国市场举步维艰。 曾因侵权等与多国冲突 谷歌以政治问题向中国政府发难的做法引发了中外的持续关注。据美国《纽约时报》1月18日报道,与中国的交锋并不是谷歌在国外这样行动的头一遭。此前,谷歌在韩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都曾有过与当局“过招”的经历。 《纽约时报》称,去年,在韩国政府出台规定要求用户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注册后,谷歌对其当地版YouTube视频服务用户上传材料进行了阻止。 在意大利,四名谷歌高管因侵犯隐私而受到指控。当时,涉及此案的一段视频被上传到了谷歌的YouTube网站上,视频显示一些男学生欺负一名患有孤独症的同学。谷歌说,意方判其有罪可能令YouTube难以在该国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可能意味着YouTube网站要为这一内容负责。 除了文化和政治原因外,谷歌也会因为商业原因与他国发生矛盾。法国最近通过一项法案,规定如果用户侵犯版权,就可以切断他的互联网连接。德国没有通过这一法案,但是英国正在对该法案的执行情况进行观望。法国总统萨科齐对互联网“文件共享”表示了更为严厉的立场。他要求对互联网上未经授权的音乐和电影进行过滤。 “ 退出中国 ” 以闹剧收场 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后,谷歌威胁退出中国的风波在18日出现戏剧性转向,该公司不同层级的人员接连表示:不排除会继续留在中国,而且迄今为止公司没有任何撤离行动。 美国彭博社和英国路透社都报道称,谷歌已否认媒体报道的关闭谷歌中国网站和办事处的新闻。彭博社上周六采访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谷歌女发言人,她说,谷歌在中国的雇员仍在工作,未来也准备继续干下去。路透社说,谷歌否认退出中国,称仍在遵守中国政府的审查制度。 22日,在2009财年第四季度财务报告分析师会议上,谷歌CEO施密特表示,谷歌仍“非常致力于”留在中国,目前正与中国政府对话,在华业务未变,“我们希望留在中国。我们热爱中国人民和我们的中国员工,我们喜欢那里的商业机会,希望以略异于以往的条件行事。” 美国《福布斯》杂志文章指出,如果谷歌退出中国市场,那它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谷歌确实需要中国。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在互联网上占据巨大的份额,谷歌无法忽视这10多亿潜在用户。据最新统计,去年谷歌中国收入23亿元,占国内搜索引擎市场的三成。 谷歌应尊重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9日在北京表示,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也是依法管理的。马朝旭在回答记者有关谷歌事件提问时说,外资企业在中国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中国公众利益和文化传统,承担相应社会责任,谷歌当然也不例外。 马朝旭介绍说,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信息网络也面临着网络攻击破坏活动的严重威胁,中国是黑客攻击的最大受害者。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2008年中国大陆受到来自境外的网络攻击的数量同比增长了148%。马朝旭称,中国政府坚决依法禁止黑客攻击。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21日就“互联网自由”问题发表演讲,其中谈到中国互联网管理政策,认为中方限制互联网自由。对此,马朝旭说,美方指责中国的互联网管理政策,影射中国限制互联网自由。对于这种违背事实、损害中美关系的言行,中方坚决反对。 马朝旭指出,中国互联网是开放的,中国也是互联网发展最活跃的国家,到去年底,中国网民达3.84亿,网站达368万个,博客1.8亿。中国宪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推动互联网的发展是我们的一贯政策。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对互联网坚持依法管理,符合世界通行做法。 谷歌事件与美国互联网战略 谷歌事件,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的互联网战略。美国互联网战略的实质,就是美国利用其目前在互联网技术、资金、市场的巨大优势,向别国进行政治推销、商业推销、文化推销,来谋取美国的政治利益、商业利益、文化利益。不仅是推销,而且是在冠冕堂皇的“普世价值”理由下的强买强卖。 谷歌事件中,谷歌声称将可能退出中国的理由和借口,是精心选择和策划的。反对“黑客攻击”、反对“网络审查”,既堂而皇之,又能迎合西方公众在西方媒体熏陶下对中国的印象,既有政治的理由,又有非政治的理由。这为美国以“互联网自由”的名义推行其互联网战略,作了最直接、毫不掩饰的铺垫。但这些理由和借口的破绽在于,正像不少媒体界、互联网界人士指出的,谷歌现在根本就没有出示任何中国政府指使黑客所为的证据,黑客攻击每天都在发生,作为谷歌这样的公司本来根本就不值得为此大声喊叫;至于网络审查,人们指出,你美国就没有网络审查?你谷歌公司在德国、法国、印度等等国家就不接受审查?谷歌公司的祖国在美国,美国的一些政府机构不是经常在某种名义下进入大量私人邮箱的吗? 谷歌事件只是美国互联网战略的一枚棋子,美国谋求互联网霸权的意图是很明显的。美国正在让人们相信互联网只有“公海”,没有“领海”,而在这“公海”上,美国船坚炮利,它实际上控制着互联网。因此,美国以为,通过互联网,它可以实现其他办法难以实现的霸权意图,虽然现在还需要以“互联网自由”这样的幌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