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订单短期“井喷”加剧用工荒
作者:徐军国

  本报记者 徐军国 通讯员 冯建文
    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回升,却招不到工人。记者昨日从我市劳动部门获悉,目前我市企业用工缺口达7000人。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中,从年初的“民工慌”到年底的“民工荒”,随州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经济回升的脚步。针对大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市劳动部门和企业采取多种措施缓解问题。
  四大行业缺工最明显
    “我公司需大量普工,有没有推荐的?”1月12日,曾都区一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在QQ群内,向同行求助,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也缺工”。农历年末,订单回暖,一场反季节“用工荒”让许多企业措手不及。早在去年第三季度进入招聘淡季时,许多企业已放缓了招聘计划,如今他们不得不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竖起招聘广告,有的还借助各种媒介招工。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纺织服装企业受缺工影响最为明显。目前,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只要还在开工的,大部分企业存在缺工现象。有的企业订单已排到了春节后,但缺工让他们很受损失。“最红火时,公司有300多名员工,目前员工总数还不到250人。武汉天和凯亿贸易公司和森马公司,每季度与我们公司签订的订单在30万件左右,临近岁末,仍有一些外地企业向我们发出订单函,但由于招不到员工,公司虽有更多订单都不敢接。”1月15日,随州市艾美服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单位现在还缺少200名员工。”随州方正能源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人士称:“现在招工的要求都降低啦,以前我们公司的员工年龄在35岁以内,现在我们将年龄放宽到45岁,只要能吃苦、身体健康的员工,我们公司都招收。”
    据随州劳动部门最新的统计,目前全市企业用工缺口达7000人。主要集中在服装、电子、化工及服务等行业。
  工资偏低失去吸引力
    为何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一负责人力资源市场资深人士认为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中部西部发展比较快,尤其是有一些企业已转移到内地去了,有些农民工回到家乡去创业就业,这样造成沿海地区农民工的数量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工人认为内地的工资较低,有的员工甚至甘愿丢下一两个月的工资不要,也要辞职到沿海地区去找工作,由此加剧招工难。
    “对于我们这样的‘低收入者’来说,能早走的肯定早走,春节前到南方去或许能找个好点的工作。”家住曾都区的小马以前在东莞打工。2008年底,因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当地不少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大批务工者返乡。小马也成为返乡者之一,在随州本地的一家服装厂找到一份工作。刚开始,他曾为在家乡每月赚取了1000元而兴奋不已,渐渐地感觉到千元月薪已捉襟见肘。为此,他曾在2009年8月打算辞职,但遭到父母的反对。后来,小马与家人商定,在随州干到腊月底,等过完春节再出去看看。前不久,在东莞的一名老乡打来电话,称东莞的许多企业也在陆续扩招,小马连最后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要,就离开了。
    与小马想法一样的人还有许多。“虽然在家乡工作有一定的优势,但我觉得月工资一千元左右还是太低了。”现年27岁的朱小辉,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被工厂辞退回到了随州老家。2009年年初,他进了一家电子厂。朱小辉不假思索地说,“在随州至少也得找个一个月能挣1500元以上的吧。”
    “‘民工荒’与随州部分企业工资水平长期偏低有很大的关系。”曾都区人力资源市场相关负责人认为,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工厂招工普遍困难,而工资待遇高于1200元的工厂招人则相对轻松。
    “不是企业不愿意为员工加薪,而是目前全球经济刚刚好转,企业从中获取的利润十分有限,因此不敢大幅调高员工工资。”我市一企业负责人说。
  多策并举留人是关键
    招工难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为缓解企业用工难现状,劳动部门及企业积极应对。1月12日上午,曾都区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了招聘会,现场已有113名求职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并录用56人。
    “从表面上看,经济回暖、订单回升是此次招工难的导火索,但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廉价劳动力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曾都区劳动就业局局长陈义春认为,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低廉工资,对农民工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这是导致“招工难”最直接的原因。目前,新求职人群70%以上都是“80后”、“90后”的农村新青年,他们更加注重对职业前景的选择,要改变招工难的局面,企业不能再把廉价劳动力作为自己发展的动力,而应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工荒”最大的警示是:企业一方面要着手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另外也要从提高就业素质、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方面进行努力。同时,过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用人方式也应改变。
    劳动部门负责人建议,首先要打造企业文化。企业要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方面着手,吸引人才,招聘人才,留住人才,用活人才。加大企业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加强人才培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为员工提供“吃、住、行、乐”等方面的便利,让员工业余休息时间有一个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丰富员工的生活。
    其次要加强人才储备。企业要加强人才储备,闲时储备急时用,不仅能招进来,更要留得住,还要用得活,尽力为技术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第三要转变用人观念。企业用工的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少数企业只想招用熟练工,不想招用新手,只想用人不想培训,造成熟手难招,生手招不进。在曾都区尤其是纺织、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普遍存在熟练工难招现象,有的企业成为沿海企业的培训基地,招得进,留不住。企业要从内部找原因,从提高用人成本,提高工件定额标准,提高各种待遇上着手,吸引劳动者以厂为家,以厂为荣,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流动就业人员医保转续办法出台
  不得设户籍障碍
    人社部、卫生部、财政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公布《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自2010年7月1日起,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 (合)人员流动就业时,将能够连续参保,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将能够顺畅接续。
    《办法》明确,城乡各类流动就业人员按照现行规定相应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得同时参加和重复享受待遇。
    《办法》强调,各地不得以户籍等原因设置参加障碍。
    《办法》提出,要逐步将身份证号码作为各类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唯一识别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及时记录更新流动人员参保(合)缴费的信息,保证参保(合)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办法》要求,参保(合)人员跨制度或跨统筹地区转移基本医疗保障关系的,原户籍所在地或原就业地社会(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应在其办理中止参保(合)手续时为其出具参保(合)凭证(样式见附
    件),并保留其参保(合)信息,以备
    核查。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已基本覆盖到12亿人,但很多流动人口工作地改变后医保不能转移接续。新政策出台后,相关地方和部门还将继续出台细化措施。这项政策也将推动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帮助老百姓解决异地医疗保障问题。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订单短期“井喷”加剧用工荒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D 版:职业广场】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