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与生成性教学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新思维。所谓建构性,是指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所谓生成性,主要强调课程与教学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和教学进行“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多元性则要求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当事人”(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以及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等。 就生成性而言,这是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在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转向,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是一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学观,它试图超越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性格的 “课程开发范式”,确立“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这样,课程不再是跑道(即规定好的目标与内容),而成为跑的过程本身,教学则成为师生共同的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 当前的语文教育重读写轻听说,致使学生说话能力普遍较低。笔者曾在代课的班级上做过统计:90%以上学生从未登台作过正式发言,80%以上的学生没有主动发言的要求。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常常是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部分学生上讲台后手足无措。有鉴于此,笔者将生成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订了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三个阶段目标:敢说、能说、会说,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尤其在鼓励学生“敢说”、跨过第一道门槛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积极“互动”,让学生能说、会说。 要求学生“能说”,其核心是说得清。为了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把写和说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情境,如读书心得交流会、专题演讲会等,活动由学生策划组织、学生参与、学生主持,让学生练在其中,悟在其中,乐在其中,达到“能说”的目标。教师在每次活动中,要当好“参谋”,做好“顾问”,为学生“能说”做一些工作。 所谓“会说”,则要求学生说得好。采用“即兴演讲”的形式,事先向学生征集题目,教师对征集来的题目进行修改、加工,形成题库,课前以抽签的形式确定说话的内容,让学生稍作准备,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说——议——结”三步教学结构。具体作法是:全班学生按座位号轮流,每次两人讲,引进竞争意识,评价时评其优点,围绕技巧做文章,之后提出希望。这样训练一个学期,每个学生可以有三至四次训练机会,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可以达到“讲好”的要求。 除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他方面的课程与教学同样应该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因此,当前在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时候,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过程,—个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 (作者单位:随州市职业技术学院) 熊 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