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化“六个一”举措助推“中国花菇之乡”
随县草店镇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花菇之乡”荣誉称号,标志着我镇食用菌产业实现了新跨越。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草店食用菌产业,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强化“六个一”举措,助推中国花菇之乡大发展。 依靠一个名人。秦大海,集随县人大常委、湖北省乡土拔尖人才、全国优秀农村人才、全国劳动模范于一身,是草店食用菌产业的形象代言人,在全国食用菌行业中知名度高。“秦大海”这三个字作为无形资产,升值空间很大。叫响中国花菇之乡,必须培植好、开发好这笔宝贵的无形资产。要支持秦大海取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继续提升其社会知名度。在报纸、网络、电视中宣传其创业经历、工作成就,聚集名人效应。要大手笔进行品牌开发、宣传包装、商标设计等市场深度开发,借此大力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客商聚集草店,扎堆开发食用菌产业。 擦亮一张名片。花菇是香菇中的极品,擦亮草店花菇这张名片,对于巩固草店作为全国最大的花菇种植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全国73个,湖北2个。“中国花菇之乡”全国仅2个,湖北1个。草店集这两大金字招牌于一身,具有很强的新闻点。要通过媒体、户外广告、大型节会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宣传,提升草店花菇的全国知名度。要积极申报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等,把“草店花菇”打造成享誉世界的通行证,实施名牌战略。 扶持一家企业。新组建的耀兴大海(随州)食品有限公司,是由随州大海菌业有限公司和香港耀兴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合资3000万元兴建,改写了草店镇无香菇加工出口企业的历史,使我镇食用菌产业形成了菌种生产销售、大规模标准化栽培、加工出口一体化的产业化大格局。要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使之真正成为草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火车头”。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使其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力争2010年香菇出口1000吨,创汇1000万美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以申报市、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帮助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争取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建好一个基地。全国万吨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是草店镇又一块国字号基地,是草店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要建好这个基地,加大“三个培植”力度。一是培植中南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要整合一批小菌种厂,扶持随州大海菌业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菌种企业做大做强,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二是培植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基地。以食用菌出口为导向,狠抓产品出口质量,壮大耀兴大海、神农生态两大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地,引导广大菇农向基地集约生产,提升香菇品质。三是培植万亩菇耳林种植基地。争取以草店境内随小路沿线7个村为重点,建一条25公里的菇耳林万亩改造长廊,实施“青山常绿、菇业常兴”的可持续生态发展战略。 聚集一批人才。草店食用菌行业要有新突破,必须着力培养 “三类人才”。一是技术人才。以华中农业大学食用菌草店实验基地技术为支撑,办好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实验基地,着力培养一批菌种生产人才、食用菌种植人才。二是营销人才。举办经纪人培训班,聘请大学教授、发达地区营销专家来草店传经送宝,拓宽经纪人队伍视野、掌握国际营销经验,开创草店千人经纪人队伍 “收全国、卖世界”的生动局面。三是企业家团队。做大做强草店食用菌企业,要使草店大批“小个体户”转变为“大企业家”,用做现代企业的气魄向作坊式经营宣战,营造“团结、开放、合作”的企业家风度。 完善一套机制。做大做强草店食用菌产业,打响中国花菇之乡品牌,是草店镇委、镇政府推动富民强镇的重要载体,要完善服务机制,提供有力保障。一是要创新政府扶持机制。引导耀兴大海 (随州)食品有限公司运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全镇15个村分别建立无公害食用菌栽培基地,保证稳定优质出口货源。二是推动合作社成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食用菌经济合作组织,力争每村建立一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维护菇农权益,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筹建草店政府网,宣传推介草店食用菌产业,寻求商机,提升名气。四是推动园区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食用菌工业园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打造集约发展的高效服务平台。力争5年内入园企业50家,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2000万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人。 (作者系随县草店镇镇委副书记、常务副镇长) 王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