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菇农喜见“农博士”
——我市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三农”
作者:徐王俊
  3月14日,一则消息在随州农村传播开来:几个来自东北的教授,还有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来随州教菇农种植袋料黑木耳。消息从随北传到随南,一传十,十传百……
    课堂设在我市首家 “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随县草店镇耀兴大海公司内,会议室挤满了从万和、小林等乡镇闻讯而来的上百名菇农,因为位子不够,站着的菇农纷纷“责怪”同乡没及早告诉他们。
    来随的专家是吉林农业大学姚方杰教授(博士)、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介驰,他们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栽培专家,还有曾教我市菇农栽培袋料香菇的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吕作舟。他们此行目的是,在我市推广袋料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家住随县万和镇峰山村7组的刘金波,从事菌种生产、选育和技术推广,听了课后当即决定种植5万袋黑木耳,拓宽致富途径。
    “农户太渴望技术了。”姚方杰说,“随州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19个试验站之一,食用菌无论在规模还是产业链上,都在全国领先。当前段木栽培减少,袋料栽培是食用菌行业减少成本、保护自然的趋势,现阶段农户最需要的是科技引导。”
    从给随州带来香菇产业的华农已故教授杨新美,到国际蘑菇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一位位知名专家来我市传经送宝,我市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步步壮大。目前,全市种植袋料香菇约1亿袋,黑木耳2000万棒,巴西菇15万平方米。去年,全市食用菌出口1.6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4%。
    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镇一业:柳林板栗、万和兰草、尚市葡萄、吴山药材、唐县镇蜜枣、小林花生、吴店天麻、蔡河猕猴桃、李店大蒜和武胜关白灵菇等,这些产业的发展,我市“乡土人才”功不可没。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3600多名 “乡土人才”获专业技术职称。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了‘三农’的活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主任刘熙发表示,“我市将做好信息引导和培训等工作,树立‘人才先富’观,让农村实用人才成为科技兴农的‘领头雁’,今年我市有5000余人有待培训。”
  
    (本报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刘永华 余志文)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菇农喜见“农博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随州要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