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灾“大考”别忘“复卷”
一次大灾,就是一次“大考”,近年来,我们经历的“大考”不断。2008年初,南方数省遭遇了特大冰雪凝冻灾害;同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又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2009年初,北方数省又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眼下仍在持续的西南旱情,令人揪心不已。 值得欣慰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历的数次“大考”,我们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将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小值。然而,“大考”之后,不能卷子一交了之,更要仔细“复卷”,认真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完善改进。 比如,记者日前在贵州高坡苗族乡采访时就了解到,即使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当地的向阳水库因有地下水源,仍然清水满库,但由于渠系尚未完善,“近水”不能解“近渴”,保灌能力仅发挥三分之一。 我国南方本是多雨地区,贵州就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谚语。本是“天无三日晴”,如今却是“三季连旱”。大旱暴露了多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欠账”。这也启示我们,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灾害,更加需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在灾难尚未来临之时早做预备,虽然暂时增加了开支,但长远来看,却能在灾害发生时减少损失,是以较少的投入避免了较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要学会算大账、算长久账。 当前,旱灾仍在持续加重,灾情再次提示我们,切勿忘记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机制上做更加充分的准备,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把可能的自然灾害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才能实现“有大灾而无大害”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