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城“三无”一次性筷子令人忧
作者:徐王俊
工业硫磺、双氧水、石蜡……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小作坊生产一次性筷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连日来,记者在随城采访发现,无生产日期、无厂名厂址、无保质期的一次性筷子在我市普遍使用,令人担忧。 在随城东壕小吃街发现,大多数餐馆都在使用一次性筷子。记者从街头的一家砂锅店了解到,该店一天至少使用80双筷子。该店老板表示,一次性筷子和一次性碗每次进货量都比较大,市民比较喜欢用,因为卫生一点。 “因为卫生”,可记者采访发现,这些所谓的“卫生筷”,其实并不一定卫生。这些筷子包装非常简易,只有一层薄薄的塑料纸,没有名称、商标、出厂日期、保质期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必须有中文的厂名和厂址、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等,凡缺少的,均为不合格产品,也就是“三无产品”。记者在街头一家快餐店看到,整包的筷子随意放在桌上,前来就餐的顾客们对此都是几经挑选。 据了解,即使是经过严格消毒的一次性筷子也有保质期,最长为4个月。过了保质期,则会产生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影响到顾客的身体健康。可安全隐患大的一次性筷子,为何如此受欢迎呢? 随城沿河大道一家餐馆老板告诉记者,他们为顾客提供有经消毒柜消毒的餐具,可经常遇到顾客要求更换一次性的筷子,为了图方便,就在桌上放两种筷子,供顾客自己选择。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他们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方面是担心餐馆对筷子消毒不彻底;另一方面,一些经过消毒的碗筷,需加收1元费用,有时就干脆用一次性筷子,显得干净点,但也往往忽视了筷子上的细菌。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陈晨说,现在武汉高校有一些大学生,为了环保和卫生,纷纷自带便携餐具去餐馆吃饭,大家不妨也自带筷子就餐。但大多数市民认为,提供合格、卫生的筷子是餐馆应有的服务,督促其改善卫生状况也是相关部门的责任。(本报记者 徐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