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为随州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随州·武汉高校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督办推进会侧记
作者:王董斌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今年5月,我市将在武汉举办随州·武汉高校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洽谈会,旨在充分利用武汉人才和科技优势,加快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为确保洽谈会取得丰硕成果,4月21日,我市召开督办推进会,对各地各部门和相关企业与武汉高校开展人才引进与科技合作前期准备情况进行督办推进,并听取了大家对举办洽谈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搭建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会上,各企业和涉农部门表达了对人才和技术的迫切渴求,并介绍了各自开展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的情况。大家在发言中认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和技术引进工作,为随州未来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这无疑具有战略眼光。建议政府搭建好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使活动制度化、长期化,提高对接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此前,我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企业已经就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与武汉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但这种合作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合作是零星的、分散的、低层次的,合作渠道也不太畅通。大家建议,政府要搭建沟通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实现对接。要搭建信息平台,企业要将需要破解的难题编成目录,高校要将正在研发和已经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课题等编成目录,增强对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人才库和专家库,方便企业对接。
  
    营造洼地,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人才“小环境”建设,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起到一定作用。但随州人才的“洼地效应”还没有形成,一些部门存在人才“断档”、青黄不接的现象。大家建议,政府应出台引进人才的政策和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
    对高层次人才,要在经济上给待遇,政治上给荣誉,节假日慰问给尊重。要搭建创业平台,如建立博士后产业基地、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用武之地,使知识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
    政府要出台激励机制,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和科技,企业自身要积极发挥作用。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既要引进技术人才,也要引进经济、管理类人才。引进人才要与我市的产业规划相结合,注重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引进人才工作的成功典型要大力宣传报道,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立足培养,“请进来”和“走出去”
  
    目前,我市多数企业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把技术人员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大企业学习培训。大家建议,既要引进人才,更要注重自身培养。如齐星与华科大联合办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部分企业老总感觉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建议相关部门请专家来我市,办经济管理学硕士班、机械类研究生班等。要定期把各企业的需求集中起来,请相关专家进行培训,对企业现有技术人员再 “充电”。
    随州技校众多,要面向企业需求开设专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同时,可与企业联合办班,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本土人才具有乡土情结,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重视和培养。要加快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向基层倾斜。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雷文洁在会上提出,开展与武汉高校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人才工作水平的需要。要大力实施“151”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使引进人才工作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变,由零星分散向全面合作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深度合作转变。各地各部门要切实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服务,紧扣随州发展战略进行谋划,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抓好落实,坚定不移地推进合作,企业要积极主动,相关部门要搞好服务,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刘熙发主持会议。各区市县和工业、农业战线相关部门、部分重点企业和乡镇负责人参加会议。
  
    (本报记者 王董斌 通讯员 刘永华)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为随州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新闻】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