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边缘剃头匠
作者:王松
编者按: 在时间的长河中,一些传统行业渐行渐远,却又在现代社会中看得到“身影”。这些行业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如今生存状态如何?能否向前发展?正值“五一”国际劳动节,记者走近一些传统行业的手艺人,听他们讲述行业的故事。 行业:剃头 代表人物:严永山(52岁) 椅子、剃刀、脸盆、毛巾,简单的一套行头摆在路边,一个手艺娴熟的剃头匠正在忙碌着。在青年路东端原立交桥附近,记者看到了这似乎游离于现代都市之外的一幕,剃头匠严永山是幕中的主角,他12岁学剃头手艺,已经剃了40年的头。 虽然嘴里跟记者聊着,可严师傅手上的活一点也没落下,只见他双手灵活,木梳与剪刀上下齐飞,谈话间,发丝散落一地。 “我是唐镇人,12岁那年上山腿被砸断了,小小年纪就落下个残疾,可把我父母给急得不行。我家兄弟姐妹7个,也没那能力养我一个闲人啊。家人一合计,俗话说,百艺好藏身,学个手艺至少不会饿死,于是父母就决定把我送到一个老剃头师傅家当学徒,我这身手艺就是这么学来的。” “那时候可不比现在,现在发廊里学徒三个月就能学成上岗了,我们那时候没学满三年你就别想出师。刚去头半年啥也不给你学,你就乖乖地伺候好师傅师娘,打打杂帮帮手,半年之后才开始正式学艺,先学洗头,差不多了才让你拿刀子,这时候还只能让你剃光头,剃半年光头再让你剪发,等头上的功夫练熟了你才能学脸上的功夫,脸上皮薄啊,刀工不好把人割伤了咋办?那时还有这么个说法,说拿剃刀刮葫芦,啥时候能不刮破葫芦皮那就算小有所成了,不过我那会师傅没让我这么练过……” “别以为就你们年轻人现在发型多,我们那时候也有很多讲究,像什么运动头啊、满发啊、西装头啊……” “西装头?我知道,就是西装革履嘛,那种大背头。”总算听到一个熟悉的发型,记者连忙搭话道。 “错了错了!”严师傅一脸认真地纠正我,“我们这个西装头啊,就是往左梳的偏分,当然了,还有个东装头,那就是往右梳的。” 聊着聊着,不觉间严师傅已将顾客的头发剪得整整齐齐,下一步那就是利刃刮脸不伤皮的“神技”了…… 严师傅将毛巾用热水浸透,平敷在顾客的脸上,然后从上衣口袋取出牛角柄的剃刀,老道地在那条油光的荡刀布上,反复地荡磨。嘴里自言自语:“你看看,现在这发廊里只管剪头发,我们这些老师傅才不一样,除了头发,整个脑袋都要休整一番,咱们这才是真正的全方位服务呢。” 只见锋利的剃刀在顾客脸上划来划去,闭着眼睛的顾客倒是神情自若,却把记者看得惊心动魄,刮完胡子接着是修眉毛、剪鼻毛,接着让记者大开眼界的一幕出现了:严师傅拿出一根长约三寸,头部尖利,边带锋刃的掏耳刀伸入顾客耳中转了起来,看着顾客一脸享受的表情,记者这才打消顾虑。 “师傅,多少钱啊?”顾客对着镜子满意地问道,“给3块钱算了!以后多来照顾生意了!”严师傅打着哈哈。 算了算,一个头剃了差不多40分钟,这在美容厅怎么也得好几十吧,“跟他们比不了,我们这土枪土炮的也就赚个小钱,不过话说回来,想当年我也有过‘玩人’的时候。” “早些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剃头师傅还是很吃香的,那时候挑着剃头担子走村串户,不管走到哪,张口招呼一声就有热茶热饭招待。那时候日子挺带劲的,挑着担子一天走上几十里路都不觉得累。70年代的时候,我在随阳店车站给那里的职工定点剃头,一个月去两次,剃一个头2角钱,在那个年月,我也算是个中高收入者。” “现在不行咯,前些年在老家还能勉强混个嘴,慢慢的乡镇上美容厅越来越多,找我剃头的越来越少,我想着随州城里怎么说人也多点,于是就带着家伙进了城,这来了也有5年了。现在嘛一个头三块钱,生意好时,一天能有四五十块钱,但很多时候,每天只能收入一二十元钱。” “没办法啊,现在年轻人谁会来我这剃头啊,掉档次呢。来我这的都是一些老年人,他们觉得去美容厅,花费太高不划算,再说美容厅也没我这么专业嘛!”说着,严师傅掏出5把剃刀,一把把打开指给记者看,“你看我每次出来带5把剃刀,剃光头太磨刀子了,刮一个光头就钝了,所以我带5把,剃一个光头换一把,每天晚上回去第一件事就是磨剃刀。” 说到剃刀,严师傅像想起什么似的微微一笑,说道:“我们那时候用的剃刀都是铁匠手工打出来的土刀,那家伙一个有半斤重,用起来才有分量呢。不过这些老家什现在也没人用了,有方便谁还去找麻烦呢,就是我,现在手推剪也用得少了,大半用的都是电推剪。” 老家什在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这老手艺会不会也终究失传呢,对此严师傅倒是毫不担心,“我对自己的手艺信得过,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总还是有人看得起咱这手艺的。有句话怎么说的,这叫信心来自专业,服务永无止境。”嘿嘿,这老严师傅还真是挺时尚的。 (本报记者 王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