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云山茶醇香浓
许享红
谷雨时节,迎着茶香,我等攀上了桐柏山与大别山两山脉的接点——车云山。海拔七八百米高的车云山,是湖北与河南两省人民共有的脊背。 车云山的巅峰,直插云端,是随州屈指可数的高海拔屋脊。“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回眸四处,叠嶂层峦,皆与白云迷雾缠绵偎依,难舍难分,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虽分不清山和雾,但浓妆淡抹总相宜。 此情此境,浓情蜜意,孕育了车云山的俏媚,厚养了车云山的茶绿。满山遍岭的茶垄,勾画了一幅清水出芙蓉版的茶园图。嫩得滴翠、绿得流苏的叶,多情而温婉地挑逗着一群群欢快的游人。纵情地拍照,忘情地欢呼,高声响起的《大别山,高过天》歌喉,惊动了茶垄上采茶女们弯着的细腰。 车云山的采茶女,今年比往昔更青春更亮丽。她们大多来自河南信阳、驻马店和随县小林镇等地,为车云山创富,为车云山茶创美。“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古谚提醒茶农及时采茶,收获精锐。驻马店任店镇的陈芸,与其十几位同伴,天天吃住在车云山,她甜甜地笑言“采茶亦挣钱,一天百十元”,在六千多亩的茶园里,她们尽情绽放勤劳智慧和美丽。 我们一干人,边登山观景赏茶,边聊天交流。 炒茶工艺,经历了斗转星移的秘籍。“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传承古代茶农对茶的炒和焙的讲究,温和的文火,持续地翻炒,远比蒸和晒之工艺来得完美。 杀青,揉捻,整形,烘干……千百年来的人工工艺,如今已被机械工艺替代,劳动力解放、效率提高,茶品质量提档了。随州车云山茶业公司老总周恩忠,伴着朗朗的笑声热情介绍。 公司+茶农+基地,几百户茶农追随企业共创品牌,效益大提高,茶农李良、尹琳夫妇兴高采烈。 车云山清香甘甜的茶水,在跋涉和拍照中,沁入心脾,渴盼换茶加水的欲望,上涨得高过了车云山巅。大家迫不及待地催促河南同事,“赶紧望乡,下山品茶”,白蒙蒙的雾,清爽爽的山,同事的故乡情思,在迷蒙的山脊中激荡。 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从诗经里的茶歌茶谣到温庭筠的采茶录,从茶叶到茶艺,从茶道到茶论,自古文人墨客皆喜好茶文化,苏东坡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陆游有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杜甫有“柴荆具茶茗,迳路通林丘”,李清照有“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古人的茶诗让茶香久传不衰。 车云山的茶艺茶道渊源深厚,其系列茶品,均可醒脑提神、通络降压,饮之清醇润喉,嗅之芳冽入心。车云山茶品之绿,仿佛三十之少妇稳重而诱人,香艳得沉着而深厚。有同伴道:“醉人何须酒,茶香更醉人!”车云山茶,浓有浓情,淡有淡香。品的是茶香,亦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