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园流行“邀请听课”
——曾都实验小学探索校本研修新模式
作者:张顺
一向被老师们感到颇有压力的听课与评课,在曾都实验小学竟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他们纷纷相互邀请听课,并直言不讳地指出讲课者的不足,甚至激烈争论,而乐此不疲。这是该校在探索校本研修新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风尚。 从“被听课”到“请听课” 说起从“被听课”到“请听课”的转变,该校语文教师云常玲感受深刻。一次即将参加全省的优质课大赛,备课、试讲、评课已经反复进行过多次,次日就要到省城比赛,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提出,再听她试讲一次。她信心满怀地讲完,不料,评课的时候,领导和同事们一点也没有照顾她的面子和情绪,而向她提出了一大堆改进意见。明天就要去比赛,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解决?云常玲急得流出了眼泪。 但 “磨刀”没误“砍柴功”,云常玲冷静下来,将大家的智慧一一吸收,在正式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全省优质课比赛的一等奖。 受益的不仅仅是云常玲一个人,该校许多教师都发现自己在听课评课活动中,有了很大的收获,吸收到集体智慧的营养,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于是,他们不满足于定期的听课观摩,和不定期的 “推门听课”,而向同事们广泛发出了“听课邀请”。 该校一位曾在几所学校工作过的教师说,以前“被听课”,只是听到一些“好哇”“不错”之类泛泛的评语,但在实小,大家肯定讲课者的长处,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大家都毫无保留,直抒已见,不论是自己讲课别人听,还是听、评别人的课,都很受启发。 “同伴互助”携手并进 在一节找《找规律》的数学课上,该校教师宋秀华 “请”来了一些同事帮忙 “找茬”。宋秀华设计了一个视听结合、参与性较强的开课形式,老师播放音乐,请两个同学到讲台上,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左手晃三下,右手晃三下,不断重复,然后问: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两个同学的舞蹈动作,你们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同学的舞蹈动作很单一。”“这两个同学都是左手晃三下,右手晃三下。”“这两个同学的舞蹈动作姿势不优美。”……学生们纷纷回答,但离“找规律”的预设的目的,却越来越远。 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们立刻“会诊”起来:“这样开课不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开课不是很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这种创设的教学活动不能让学生体会出什么是有规律的事物。”…… 宋秀华豁然开朗,将自己的开课形式设计为给每个小组发奖品: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想送给你们。第一组送一架小飞机,第二组送一只小机器猫,第三组再送一架小飞机,猜一猜,老师会送给第四组同学什么礼物?为什么?学生一下子被导入预设的教学目的。 由于“邀请听课”是讲课者的主动行为,来听课的又是同事,交流方便而高效,该校许多教师将请同事听课,看做自己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校教师苏艳说,为了参加大赛而试讲,学校的“专家团”帮忙把关而听课评课,虽说收获很大,但不可能是经常性的;学校领导的“推门听课”,能够发现平时教学中的问题,有利于我们精心地上好每一节课;而我们自己邀请同事来听课,也被同事邀请去听课评课,形式灵活,气氛轻松, “同伴互助”,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校本研修”整体提高 “大家自觉地听课评课,是我校深入进行校本研修,老师们竞相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自然现象。”该校校长张光顺说。 为了探索校本研修的新模式,该校组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又按教学组和年级组划分了20个学习研修小组,制定了研修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个人制定研修计划,做到人人有课题,时时在研修,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探讨,形成研修的个性化、常规化、制度化,及浓厚的教学和教研氛围。通过理论学习、名师观摩、校际联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同伴互助、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整体提高,教学和教研成果层出不穷,名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承担的国家级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案例的研究与实践》、《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等受到好评,一大批教师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得国家和省市区的奖励,并发表了大量的教研论文。 (本报记者 张顺 通讯员 夏宗发 王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