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往期报纸   
  文章搜索:
“请高举右手”
  “请高举右手!”
    这句激励性的话语,我一直用来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勇气和构建自信的助推器。
    记得第一次讲公开课,我要求全班同学都要举手,不会回答的,举左手;会回答的,请高举右手。我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先找举左手的,回答错误,经过我的“循循善诱”“步步引导”,再找一个举右手的,逐步接近正确答案,以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成效。况且,全体举手,场面壮观,可以凸显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踊跃。那时流行一种观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不料,我找了一个举左手的学生,他竟然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来了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空气仿佛凝结了几十秒,一度“冷场”。我急忙又点了名举右手的学生,好在他及时准确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总算打破了尴尬的局面。
    评课时,有老师说,这堂课学生参与意识强,有的学生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接受了这堂公开课的教训,我又对同学提出了新要求:没话说的,不举手;拿不准的,举左手;有把握的,请高举右手。
    我为这一举措得意了好一阵子。可渐渐地我发现,虽然不再出现站立不语的“冷场”局面,节省了课堂时间,但因为不举手就可以不回答问题,不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因为担心自己举右手却回答错误而遭同学讪笑,无论有无把握,他们大多愿意举左手。弊端显露出来了:既培养了一些“懒人”,又挫伤了部分同学的自信心。
    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要求同学大胆地高举右手,在花名册上打“正”字,每举右手一次记一笔(回答正确与否不做考虑,但点名后必须作答),过一段时间进行量化打分,总结排位,在班上张榜公布。但有些“滥竽充数者”动不动就举手,万一被点中,就信口回答,不着边际,有时实在无话可说,甚至把提的问题复述一遍权当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后来,我又做了改进,回答正确的画勾,错误的画叉,不回答的画圈,计算正确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弄虚作假”之风。但这项繁琐的工程操作起来很麻烦,为了做好登记,我不得不临时打断教学思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现在,我仍然鼓励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但已经抛弃了“量化记载法”。对不愿意举手的学生,我也点名提问,当他(她)回答不上来,我会说,加把劲儿,争取下次能举手回答;当他(她)回答正确,我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末了,不忘补充一句:“请高举你的右手!”
  
    (刘方)
更多>>  随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请高举右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教育在线】

随州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07-2019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