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 家 · 回 家
——南水北调工程郧县辽瓦村移民随州安家记
作者:徐王俊
千古郧阳,古风犹在。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数以万计的郧县人,离开祖辈生活的故土,举家迁徙。6月19日,首批25户107名移民告别桑梓,踏上随州这块热土,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创新生活。 (一) 90岁的靳孚荣,是首批迁入我市的移民中年事最高的一位。在她心里,离别来得太快。邻里亲朋还未告完别,就要前往新家——曾都区何店镇王店村了。这个名字,是如此的陌生,但近来却常被提起。前去“踩过点”的村民都说,那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 靳老太一家8口,四世同堂。辽瓦村的那个家,开门见山,背靠汉江,90年来,她一直喝的是这瓢江水。 分离,总有不舍。端午节,老太的女儿们都回了娘家。18日下午,一家人去了祖坟,这是继端午节后的第二次了。山岗上,炮仗声此起彼伏。 出发前,老太坚持自己收拾行李,唯恐他人落下东西。 胸口别上了大红花,老太被人搀上了车。此时,天空下起了雨。村口,锣鼓声中,一双双手紧拉在一起…… (二) 18日晚,想起即将离开自己生活数十年的土房,移民杨文清、卢登秀夫妇辗转反侧。有诸多的离愁,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辽瓦村家家户户擅长做黄酒。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说,这手艺是从祖辈传下来的。自己做的酒,很爽口。 做黄酒,少不了化食草。杨文清担心新家园不长这种草,便上山采了一篮子。把化食草先放在水里泡一下,晒干后和麦子一起剁碎,和成粉,放在酒坛子里发酵即可。杨文清笑着说:“搬迁有专车接送,很方便,多带点。” 怀着同样的故土情,移民沈刚挑着30株桔苗上了车。在辽瓦村,沈刚种有10亩桔林,那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三四十年的种植经验,他不忍舍弃。“在随州先做个土质检验,如果适合种桔树,就承包100亩土地,建一个基地,3年结果,5年致富。”畅想着未来的致富路,沈刚满脸笑意。 (三) 告别了故土山川,搬迁车队驶往随州。此时,何店镇王店村敲锣打鼓,彩旗飘扬。市、区两级领导早早就守候在路口,附近的居民把举行欢迎仪式的广场围得里外三层,宛如娶亲一般。 1968年从丹江口移民来随的陈寿荣,一早便步行到了王店村,与移民们攀起亲戚,拉起家常。她拉着58岁的移民陈士莲的手说:“大姐,要相信国家,以后多来我家玩,生活方面有困难就开口……”乡音,此时是那么的亲切。 领取了新居钥匙,卢登秀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栋漂亮的两层小楼,白墙黛瓦,张灯结彩,门口还贴上了红对联。屋内,锅灶齐全,一桶油、一瓶醋、一瓶酱油、一袋蔬菜、10斤面、50斤米、100斤柴等已摆放整齐。“没想到这么好。”卢登秀高兴地直点头。 靳老太住11号房。房子共7间,门庭宽阔,采光很足。见到市委书记王祥喜、市长刘晓鸣等前来贺喜时,老太一家喜笑颜开,在新居里与他们照了张合影。笑容,停留在那一刻,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现场,75名部队官兵帮忙清理物资,布置房间。一个下午的忙碌,25户全部安家完毕。靳老太让儿子沈先虎在家门口点上了鞭炮,密集的炮仗声又一次在耳畔响起,恍如回家一般。此时,整个移民新村,一片欢悦,新的生活由此启程…… (本报记者 徐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