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村莺啼绿映红
——柏树湾村党支部以党建促发展记
7月2日,随县环潭镇柏树湾村绿意盎然,民居别墅鳞次栉比,村民们正忙于采摘金银花,满脸丰收的喜悦。 “坚持科学发展观,生态家园来创建,各级领导多操心,群众不忘谢党恩……”这些村民自编的文艺作品,表达了对以党建促发展的赞美。在这绿色生态家园中,飘扬的党旗,映得别样红。 民主推动做好“山”文章 柏树湾村属于典型的 “八分山场两分土”的山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土地贫瘠,全村1200多人紧盯2610亩土地精耕细作,仅够温饱。难道村民们就这样过日子?该村“两委”班子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村级党组织要起主导作用,关键在载体创新。但是在柏树湾村,能开发的主要是山场,如何做到既要经济效益,又要可持续发展?有人建议种高产粮,也有人建议种木本油料作物。经过调研,村党支部决定把突破口放在调整农业结构上,立足山地植树造林,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经过“两会制”决议,柏树湾村最终提出了“1251”工程 (每户种植1000株意杨树,2000袋香菇,养5头猪,建1口沼气池),兴建金银花基地、牡丹-芍药园和油茶园等。该村村支书张光能说,种植意杨,带动香菇栽培,实行以短养长,可确保循环发展。 先锋党员模范走前头 村里定下了发展计划,可部分村民心里还是没有谱。“山石头真能长出金疙瘩?”一些村民表示质疑,发展积极性并不高。 班子成员先 “下水”,尝尝“深浅”,群众才敢去“学游泳”。村党支部决定,由党员、村干部带头发展生态种养产业。 党员张光友投资6000元,建立3亩葡萄基地和5亩樱桃基地;党员林大武种植意杨5000株。一时间,全村有25名党员以身作则,纷纷建立了各种示范基地。张光能投资70万元栽植的7万株意杨,一客商准备以300万元的价格全部收购,遭到拒绝。张光能笑着说:“这些树至少值500万哩!” 头雁领着群雁飞。见到如此好的效益,大伙纷纷“下水”;合作伙伴陕西秦康药用植物贸易公司,免费向村民提供4万株金银花苗,帮助建立100亩金银花基地。村民黄政兵种了2亩地金银花,他说,金银花一年长4茬,湿花每公斤20元,两亩金银花仅今年前两茬的收入已达1.3万元。 目前,柏树湾村意杨种植达50万株,金银花种植规模已达1100亩,户均种植袋料香菇3000袋。 创先争优建设新农村 鼓起钱袋子,开始新生活。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3万元。 张光能认为,村民富了,但是精神文化生活未跟上,就不算真富裕。在村“两委”的组织下,柏树湾村每年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自编了《南泥湾新唱》、《我的家乡环潭美》、《热恋的故乡》等小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崇尚先进、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该村在完善“两票制”、“两会制”和“两讲坛”等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主动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务工作逐渐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目前,柏树湾村正在开展争做“双带型”党员、争当“双强型”干部等活动,完善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的建设,创建“五好”村级党组织,坚持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下午组织学习。随县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评价说,通过创先争优,明确村党支部职责,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 (本报记者 徐王俊 通讯员 朱西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