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真相还有多远?
——于右任122件书法作品“捐赠后失踪”事件追踪
24年前捐出的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今何在?在捐赠人卓登一再追问和媒体曝光下,陕西省咸阳市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调查情况。令人遗憾的是,这次调查情况通报在一些关键性事实上语焉不详,且对记者的提问不予回应,由此招致公众更多质疑。 “自查”能否“自证清白”? 据捐赠人卓登介绍,他原为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农民,其父卓敬亭和于右任是咸阳老乡,长期追随于右任,生前保留了一批于右任的书法作品。11050年6月,他将其父遗留的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给咸阳市政协。从1999年开始,卓登一直要求查看这批文物,结果发现 “去向不明”,此事披露后引发公众热议,社会上出现“当地干部可能私分文物”等质疑声。 对于调查组的情况通报,卓登和一些干部群众首先提出质疑:咸阳市政协“自己调查自己”如何保证公平?作为当事方之一,咸阳市政协应当是主要被调查对象,但现在政协干部却成了调查组成员,而且调查组组长由市政协一位副主席兼任,这样的调查好像完全由市政协主导,权威性不足,公正性存疑,咸阳市政协难以“自证清白”。 是谁将捐赠文物“被保管”? 公众关注的第二个焦点问题是,122件于右任书法作品捐赠后“下落不明”,脱离受捐赠单位20余年,市政协及相关公职人员应当负何责任,是管理不善还是失职渎职?作品是被“外借”还是被“私分”?是“暂时保管”还是“私人收藏”? 对此,调查组成员、市公安局警官耿向东对记者说:“警方通过调查得知,当年崔德志具体负责政协主办的于右任书法作品巡展,但巡展结束后政协欠他3万元经费,一直没有结算,最终政协同意部分作品由崔德志和张爱丽保管,等经费还清后再交还。” 对于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借走的作品下落,警方表示仍在调查之中。该学会老同志、当事人武建吉说:“这是学会第一届会长范明时期的事,学会确实借了作品用于展览,作品应当是9件,时间好像是在1988年,而不是调查组说的1991年。”显然,武建吉提供的情况与调查组的通报也有出入。 究竟还有多少“隐情”? 听说7月3日调查组要召开通报会,捐 赠人卓登早早来到会场,但被调查组人员劝离。卓登对记者说:“最该知道这批文物下落的人是我,不知道调查组为何偏偏不让我参加通报会。而且通报会对作品去向并没有讲清,与实际情况有出入,这些文物保存现状也没交代,不知道有人想掩盖什么?” 陕西省文物局干部胡林贵认为,“查明”作品流向并不等于还原事件真相。比如捐赠给政府的作品为何长期“保管”在私人手里,作品的件数为什么不一致,回收的捐赠作品是否被“掉包”等。对这些质疑,调查组表示对作品的真伪识别存在一定难度,这需要权威部门的鉴定,但是卓登当初捐赠时并没有进行鉴定,所以调查真相还需要时间。(据新华社6月13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