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灾后田管技术要点
作者:采阳、
本报讯 记者采阳、通讯员明学报道:7月上旬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造成部分地方洪涝灾害发生,许多水稻受淹,渍害严重。但农业专家认为,只要采取得力措施,科学引导农民抓好抗灾生产自救,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夺取秋季粮油丰收还大有希望。 因为水稻耐涝能力较强,一般受淹1昼夜,对稻苗生长基本无影响;受淹2-3昼夜,只要排水后补救措施跟上,产量也能达到未淹水稻水平;淹没3天以上的,对产量有较大影响。 首先要排水露田。当务之急是不等不靠、能保尽保。要迅速组织人力和机械排除田间积水和砂土,缩短受淹时间,尽最大努力抢救在田作物,减少绝收面积和损失。 其次应补施恢复肥。排涝后2-3天,对叶鞘内部仍为绿色,主茎生长点不萎缩,有新根露尖的稻苗可继续保留。及时补肥是促进受淹水稻恢复生长的关键措施,一般排水后3天,亩追尿素5公斤+复合肥10公斤促生长,提高成穗率和大穗的形成。 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对淹过水的稻田和长期串灌、漫灌的田块,要普防一道白叶枯病,控制病害传播流行,一般每亩次可选用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200克或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200克或20%塞菌铜悬浮剂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 另外,及时改种、补种其它作物。对长期受淹,心叶已死,外部叶片腐烂,分蘖节变软,轻拔稻株易拔断,根全部黄黑且开始发臭的田块,应在排水后迅速清理田间沙石和杂物,及时耕翻改种红薯、蔬菜、玉米等作物,降低灾害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