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创新型的人才
——“数学皇帝”丘成桐寄语“准大学生”
编者按 丘成桐,享誉世界的华人数学家。已囊括数学界两大最高奖项:1982年,获被称为世界数学领域诺贝尔奖——国际数学联盟菲尔兹奖;今年,获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世界沃尔夫数学奖。有“数学皇帝”之美誉。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任教。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2003年获得中国政府授予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丘成桐先生热心于中国数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数学人才。先后自筹资金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数学英才班,并设立了华人数学家的最高奖——晨兴数学奖。他还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在大陆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的数学兴趣——因为你只要有一篇论文得奖,就可以被名校录取。去年的“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得主、人大附中的学生就因此被哈佛大学录取。 本文综合了丘成桐先生近期在广东、浙江等地活动发表的观点,以飨即将迈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们。 美国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近日在世界华人论坛上,做了“新时期科技人才”的演讲,对即将走进大学校门的准大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忠告。 大学才是真正钻研的开始 丘成桐说,“现在的大学生,高考考得很好。但一旦高考考过后,就认为自己离成功已经不远,上了大学后就不怎么进取了。相反,在欧美,年轻人会认为上大学只是人生、事业的一个开始,我希望现在的大学生要抓住大学的时光与机会好好地读书。” “中学压力大,大学却完全放松下来!”丘成桐说,在中国,高考的压力太重,这样就形成中学时学生的压力很大,到了大学却放松下来,其实中学的学习不应太紧,到了大学才是真正学习钻研的开始,大学期间应该是多元化的学习,不仅是本专业的书,其他专业的知识也要涉猎。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学生喜欢读金融管理,过于功利,其实世界上很多高端的金融管理人才,在其他领域的学问,无论是科学上还是人文上都很不错,因此中国的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学生大多喜欢跟着导师的步伐,比较少自己的创造性,因此要多看一些书,增强自己的独创性。 丘成桐直言不讳地批评某些家长和教师:“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只为了生活而读书奋斗,而不是为了苍生,为了人类事业而读书奋斗。家长与老师只期望学生有一份舒服的工作就好了,并没有在孩子的理想方面给予更崇高的引导。” 国际竞争亟需创新人才 丘成桐曾获有数学家终身成就奖之称的沃尔夫数学奖,这位著名数学家毫不掩饰对数学的热爱,他说,数学乃科学之母,而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先进的科技大国没有一流的数学家帮忙推动他们的工业和科学。“中国老百姓盼望中国人早日能获得诺贝尔奖,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可能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步,即使在这个学科里培养良好的数学人才也极为迫切。”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培养人才的方法,可说是有得有失。恢复高考后,大量贫苦的学生得到提拔,确实培养了不少人才,也为现今中国小康社会打造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今后中国竞争的对手乃是欧美的科技大国,必须有领导创新的人才,可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国内学术界还是严重缺乏的。”丘成桐说。 文理兼容立志做大学问 丘成桐还以亲身经历告诉重理轻文的学子,要文理兼容立志做大学问。 丘成桐说,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家乡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与同伴在一起,乐也融融,甚至逃学半年之久。真可谓倘佯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在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 父亲要求丘成桐背诵古文诗词,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打掌心”。父亲离世那年,丘成桐14岁,家道开始中落。为了缓解悲伤,他重新读起了《红楼梦》,觉得里面有很多感情相通,而之前他更喜欢看《三国演义》。 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丘成桐做学问的气质与修养。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他强调,良好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解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养气最重要的一步。在他看来,数学与文学两者有相通之处。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数学也具有诗歌与散文的内在气质,达到一定境界后,也能体会与享受到数学之美。“读史书让我学会在关键时刻作出抉择。”他引用《史记》中刘邦虽屡败但仍坚守中原终成大业,来解说自己为什么选择一个个新的奋斗目标。 (许琛 余颖 江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