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挖掘 加大投入 创作精品
曾都倾力打造“五大文化品牌”
作者:唐天才、
本报讯 记者唐天才、通讯员余运来报道:荡舟桃园河,登陈家寨,游民族文化长廊,过吊桥,上观景台……近期虽天气炎热,但一批批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来到曾都区洛阳镇桃园河度假村领略乡村田园风光,畅享特色文化大餐。 开年以来,曾都区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包装旅游景点,创作一批精品,倾力打造以随州花鼓戏为特色的传统戏曲文化;以洛阳千年银杏谷、新五师纪念馆和府河现光山佛教圣地为代表的旅游观光文化;以思想家季梁、隋文帝杨坚、宋代文豪欧阳修、道教真人胡紫阳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编钟古乐为代表的编钟演奏文化;以编钟复仿制业为代表的旅游产品文化等“五大文化品牌”。 眼睛向内,对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进行深入挖掘,提升曾都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头戏,其中对旅游观光文化品牌的铸造是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区以洛阳千年银杏谷、九口堰新五师纪念馆为依托,聘请专家对洛阳镇区进行统一规划。玉龙公司计划投资6亿元,打造银杏谷景区十里画廊。利用周氏祠“五老树”、“银杏之尊”等千年古树,打造田园风光旅游景区。利用九口堰新五师纪念馆、被服厂、兵工厂、印刷厂、战地医院等革命遗址,打造红色旅游亮点。利用桃园河水库,打造桃园湖山水环抱、蜂蝶共舞的自然风光。此外,传统戏曲文化、名人文化、编钟演奏文化、旅游产品文化等曾都特色文化品牌也正在有条不紊地挖掘和开发。 该区已逐步建立起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体系。以曾侯乙编钟编磬工艺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积极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申报九口堰革命旧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通过省级验收;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做强文化品牌,许多外商纷纷前来投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