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会师”不是梦
——随州开发区建设扫描
作者:徐王俊
这是一条国道,从城区东南角淅河镇,向西北直至厉山镇,一路40公里。 这是一条“工业走廊”,沿途集结3个经济开发区,聚集百余家规模以上企业。 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城镇布局带状化,“南北会师”,随州城正逐步扩大。 优化布局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随州工业起步晚,基础弱。地级随州市成立当年,工业总产值约51亿元,约为2009年的七分之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工业经济为重点。”2001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指导思想,要求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实施“兴工富市”战略。 兴工富市需要整合资源,规划建设重点工业园区。2001年4月,随州经济开发区首建,从随州城往东南拓展,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七通一平”大手笔打造健民科技园、博大科技园等载体,增强项目承载力。 随州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摒弃了过去“村村点火”的分散式工业路子,引导工业向集约化、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加速了我市工业化的进程;2003年、2009年,曾都经济开发区和随县经济开发区先后筹建,完善园区、强化服务,栽好梧桐引来凤,各地资本、科技等生产资料大量聚集,工业思想深入人心。 今年7月16日,市委工作会议动员全市干群,高举工业兴市大旗,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 一线串珠 挺起工业经济“脊梁” 随州经济开发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工业走廊”一线牵。 随着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三江航天、中国重汽、中国恒天等大集团纷纷入驻,东风科技园、联飞翔空气滤清器基地等众大项目汇聚,一批骨干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走廊”聚集了101家规模以上企业,成为一个产业、科技聚集带和经济隆起带。今年上半年,随州经济开发区和曾都经济开发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80多亿元,约占全市的40%,17家企业入驻随县经济开发区,到位资金5.7亿元。 “走廊”还反哺了县域经济,加快区域经济板块的形成。今年上半年,县域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 “走廊”的带动,使全市工业化水平提升,工业经济总量扩张、位次前移。如今,随州经济开发区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同类开发区中游,绝对值前移1位;曾都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省县级开发区第26位。 延伸版图 推动城乡共建步伐 “工业园内建有住宅小区,小区内配套设施齐全,中心广场景色怡人,设有儿童游戏场、亭台座椅等,提供全封闭物业管理,集居住、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这是随县经济开发区新的规划。 “走廊”内打造“新城区”,是我市走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的创新之举。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村民变居民,农民变工人,农村变城镇。 “原先的房子和土地被征,盖起了厂房,我和妻子都在曾都经济开发区企业上班,赚了钱又在两水买了一套房,生活条件改善了。”8月20日,曾都区北郊办事处六草屋村的周华东笑着说,“如今,村庄旧貌换新颜,农村人来两水,都说是进了城。” 2009年6月底,铁路东移了3.2公里,拉开城市框架,随州经济开发区因此拉开10平方公里城东工业园框架,打通共7.6公里的中央大道、波导路、双龙路,还规划建设医院、学校等城市基础设施,迈开再造一个随州城的步伐。 工业园区还提供了就业空间,3个开发区带动就业约5万人。目前,在“走廊”两侧,众多城镇连缀成一个城镇群落,最后汇成一个随州城,随州城北至厉山、南延淅河的梦想,正走向现实。 (本报记者 徐王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