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王俊刘文武
人们往往把中风和高血压联系在一起,于是到了中老年总担心自己血压偏高易于中风,亦有部分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偏低,但对此重视不够,多觉得是身体的一时虚弱所致,不会发生大的问题,更不会引起中风。其实,这种观念是大错特错的,低血压的人发生中风的也不在少数,据国外一些权威的医疗机构统计,致命的脑血管意外(中风)有2/5是由低血压引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外在表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血压与眩晕、疲劳、较低的生活质量、精神和心理障碍等症状有关,告诫广大患者不要抱有“低血压总比高血压好”的侥幸心理。
在一定范用内,当血压升高时,脑动脉会自动收缩,管腔变小,血流量减少,以防颅内压过高;反之,血压下降时,脑动脉会扩张,管腔变大,血流量相应增加以保障脑部的供血。在血管弹性好的正常人身上,因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保证了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的逐渐硬化,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大打折扣;管壁内膜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粘附聚集,甚至发生凝血,血管对血压变化的反应能力降低,血压变化对脑部供血的影响就会增大。夜间血压较白天低,睡眠时血流速度比清醒时慢,此时,血液中的一些成分(如血小板、胆固醇、纤维蛋白等)更易发生沉积。年轻时血管弹性好,尚能正常扩张以保证脑供血,随着年龄增大,脑血管的调节能力下降,脑供血不足,则易发生缺血性中风(脑梗死)。亦有部分人是因心脑功能不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如在心梗、心律失常,特别是房颤等情况下,心脏不能有效地搏动射血,以致脑部供血不足。虽然这些病人血压不高,甚至偏低,也有可能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
预防此类中风最重要的是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 (即中医学所谓的天人相应理论),三餐有定时,减轻精神压力等。药物方面,如复方丹参片、血塞通片、三七片、冠心丹参滴丸等“活血化淤”之品,黄芪、党参、高丽参、红参泡水喝、冬虫夏草研末吞服.及十全大补丸、香砂六君子丸、补中益气丸、归脾丸等 “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之品。食疗方面多吃蔬果、菌类,如木耳、香菇、金针菇;亦可多吃肉类等高蛋白食品,尤其是鸡蛋、羊肉等。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定期到医院检查,了解血脂、血糖、血压情况,防治高血脂、糖尿病,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这才是预防中风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