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选择
——记曾都区府河中心学校资教生刘小鹏
作者:采阳见习记者陈云
“资教生活虽然平淡,但带给我无限感动;教师的工作虽平凡,但不能平庸。做一个好老师,我一直在努力。选择资教,我从不后悔。”在曾都区府河中心学校资教的刘小鹏这样告诉记者。今年,是他资教生活的第三年。 “坚持得最久、表现最优秀” 刘小鹏于2008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物理师范专业的他,一直都盼望着有一天能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大学毕业之际,学校举办了一场优秀资教生的讲座,刘小鹏得知许多偏远乡村缺乏教师。于是,稚气未脱的他,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来随州资教的路。 “这些年,来我们学校资教的大学生也有不少,但刘小鹏是坚持得最久、表现最优秀的一个。”府河中心学校校长何家庆告诉记者。而在这坚持与优秀的背后,刘小鹏也付出了许多。 刚开始工作时,远在陕西的父母执意要刘小鹏回家那边去工作,交往多年的女朋友也希望随她一起去福建发展。但刘小鹏认为,既然选择了资教,就要做好做到底。“父母今年都是50多了,身体也不是很好,他们希望我能在他们身边。”谈到父母,刘小鹏的声音放低了。这短短的几个字里,透着对父母的担心与愧疚。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这两年多来,刘小鹏一直将自己资教的事瞒着父母。直到现在,父母只知道他在随州的一所中学教书,而不知道是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中学资教。 吃不惯随州饮食,就自己动手下厨;听不懂随州话,就找学生教自己,同时也向学生推广普通话;双休一有空就钻到实验室,为下一节课实验做准备。“虽然辛苦,但资教是我的选择。既然选择了,我就要做下去。”刘小鹏多次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资教两年,谈到教学上的体会,刘小鹏感触最深的是“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每节课讲台上的这45分钟,刘小鹏在台下也是想尽办法、做足了功夫。 每一次备课,刘小鹏总是尽可能的多参考其他优秀教案,吸取其中的精华,并写好每一节课的详细教案,设计好板书,连课堂语言都要提前组织好。“他平时总是虚心向学校其他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一有空就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同事王永德对刘小鹏老师也是赞不绝口。 记得一次物理声学课上,正在板书的刘老师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叫声。他转过身停顿了片刻,试图找到“声源”。但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似乎在等待一场即将爆发的“暴风雨”。这时刘老师灵机一动,接下来的一句话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尖叫声,完成以下几道选择题: 第一题:刚才的尖叫声来自男生还是女生?A.男生 B.女生”。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男生”; 第二题:你判断刚才尖叫声是来自男生的依据是什么?A.音质 B音色 C.频率。学生笑的前仰后合,一起答道:“音色”; 第三题:这种尖叫声是如何发出的?有个学生高声喊道:“声带做无规则振动”; ...... 就这样,一次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被刘老师用轻松愉快的方式解决了,事后那个发出尖叫的学生也主动找他承认了错误。 “当好班主任,爱心是根本” 除了任课,刘小鹏刚来时就担任了八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要想当好班主任,爱心是根本。首先要对这个班有十分的了解,并且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多用赞扬激励学生。”谈到班主任工作,刘老师颇有心得。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原本说的是战争。但想教好自己的学生,同样得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于是,刘老师总会利用课余时间到教室和学生宿舍与学生们交流,一起唱唱歌、打打篮球。如此一来,不但师生感情增进了,而且也让刘老师找到了合适的班级管理方法,那就是“赞扬管理法”。 据刘小鹏介绍,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本地农村的留守儿童家庭,学习意识和自主能力很欠缺,上课时课堂纪律很不好。而对此,刘老师很有办法。课堂上,他总是有意多让那些爱说话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虽然他知道很多问题学生根本就回答不上来,因为学生根本没听讲。所以刘老师总是选一些学生能够回答得出来,但又不过于简单的问题,当学生答对后,他则会慷慨地送出表扬并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多数学生在得到老师真诚的表扬后,上课再也不乱说话了,慢慢的开始认真听讲,并积极的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因为这些平时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扬。 (本报记者 采阳 见习记者 陈云 通讯员 王永德 冯家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