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0月16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街头银装素裹。
寒露已过,气温骤降、雨雪零星,频繁的冷空气活动让人们猝不及防。中央气象台的消息说,一周来,受连续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气温将普降4-8摄氏度,局地10摄氏度以上。多米诺骨牌般的降温效应加大了人们对寒冬的猜测。更有外国专家警告,今年北半球可能面临“千年一遇”的极端低温。“千年一遇寒冬”是否存在科学依据?全球变暖背景下能否出现极寒现象?现有手段可否达到“千年一遇”预测能力?
“千年极寒”传言被热炒
10月7日,有媒体题为《北半球拉响极端寒冬警报》的报道称,“拉尼娜”扰乱暖流活动,欧洲或现千年一遇寒冬,中国也需警惕低温天气。但报道并未指出明确的消息来源,只是称“波兰科学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极端天气形态,是因为在‘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下,来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活动速度减缓所致……一旦墨西哥湾暖流完全停止活动,欧洲将进入新的冰河世纪。”
报道称,加拿大艾伯塔省近日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霜冻,气温低至零下4到9度,导致部分农作物质量受损。加拿大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小麦和用于生产食用油的油菜籽产量会显著下跌20%。曾准确预测今年酷暑夏季的英国独立气候预测机构“积极天气解决方案”的预报说,英国今年冬天会出现猛烈暴风雪,情况将持续到明年1到2月,低温将接近去年苏格兰冬天测得的零下22.3度的纪录。英国气象局也表示,苏格兰9月25日测得摄氏零下4.4度,是英国近30年来最寒冷的9月夜晚,未来恐怕要再面临一个类似北极的寒冬。俄罗斯水文气象中心稍早前预测,当地冬天最冷的月份将出现在2011年1月,到时候将会出现摄氏零下25度的低温。目前俄罗斯中部部分地区已有低于过去同一季节均温的气温出现。
紧接着,多家媒体转载或跟进报道了“千年极寒”之说。10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新闻稿提到“一个中到强度的‘拉尼娜’正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可能持续到2011年一季度。”这使得媒体对“千年寒冬”的关注度再度骤升。
截至目前,“千年极寒”的说法已影响到农业、家居、服装行业。随着国内家居保暖品的升温,业内预测今冬羽绒服、围巾等保暖品价格会大涨。北半球的“极寒”,也影响到了股市等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煤炭板块暴涨,位列板块涨幅榜首位。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西班牙文“圣婴”的译音,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就连名字也与其相反,是西班牙文“圣女”的译音,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尚无法对极端天气作可靠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影响气候的原因却是错综复杂的。太阳活动、海洋情况、火山活动、地表生态以及人类活动等都会影响气候,人们对其认识十分有限,更难以准确预测未来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气候状况。”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梅燕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气候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气候预测能力的局限,人类尚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作出可靠的预测。针对“千年寒冬”这样的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不光中国,算上美国和欧洲,人类目前的能力还不足以预测这样的极端事件”,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教授告诉财新记者,“别说千年一遇,即使是百年一遇,也很难在事先进行预测。这种说法对公众的眼球吸引力很大,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很难站得住脚。”董文杰教授解释说,目前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比较传统一点的统计学方法和比较先进一些的动力学方法。对于统计学方法,目前全世界器测温度的记录历史向前最远仅仅可追溯200年左右,样本量明显不足,“没有足够的统计样本作支撑,谈何千年一遇”?而对于后一种动力学方法,虽然相对先进,也还无法对未来的气候极端事件进行预测。“即使是对已经发生的气候极端事件进行模拟,也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董文杰说。
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陆日宇看来,“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和 “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有些类似。“这类语言不是严谨的学术用语,在看到发表该观点的科学家的研究样本、方法、过程、结果等信息之前,我不会做是非判断。或许,这只是一个由学术语言经媒体向大众语言转换中所造成的误解呢?”
预测的理由缺乏科学依据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称,外国学者预测的理由缺乏科学依据。
现有的研究表明,“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是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为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较大,而大西洋暖流相对稳定且主要表现为10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尽管“拉尼娜”有全球性的影响,但其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
以欧洲地区为例,11050年以来,发生过4次 “拉尼娜”事件,仅有2次在 “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冬季出现了冷冬。 “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1-4摄氏度,而并非出现偏冷。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当前全球气候还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观测数据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处在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摄氏度的偏冷冬季。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一遇寒冬”的可能性极小。
需防范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
根据近60年来 “拉尼娜”影响表明,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指出,中国幅员辽阔,东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纬度跨度很大,因而“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这样的全球现象对中国的影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和预测。
北京市气象台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说,在中国,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会使冬季气温比正常情况低,长期天气预测数据分析要更多更复杂,一般情况下,气象部门在11月才做出冬季预报,现在下结论明显太早。同时,全球的大气环流是一个系统,“拉尼娜”必将引起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它是一个信号,带来的是北半球冬季的寒冷。但“拉尼娜”究竟持续多长时间、强度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观测。另外,如北极环流等多种气候因素,都会影响到天气的变化。因此,这个冬天到底有多冷?是不是千年一遇?还要等到冬季临近时才能作出具体预测。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当前“拉尼娜”正在发展状态,但还并未明显偏强,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气候中心建议相关部门提前采取措施,防范今年冬季可能出现的阶段性低温冷害。
与此同时,气象部门将加强对影响我国冬季气候因子的监测,做好滚动预报预测和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