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求职,方便背后防“陷阱”
作者:包东流
对于众多待业者来说,网上求职很是方便,因为网络招聘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避免了人群大范围集中和对场地的依赖,给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远在天边、近在咫尺的交流平台。但在网络招聘“供求两旺”的表象下,一些弊端也暗藏其中。信息的不真实、更新不及时、简历回复慢、命中率低,特别是虚假信息满天飞等让求职者很头痛,让他们对网上招聘“既爱又恨”。市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网上求职者,注意甄别虚假网站,避免上当受骗。 现象:网上求职迷雾重重 “去年在网上求职时递交几份简历,结果险些被传销人员骗到东莞。”大学已毕业的陈尚志如今在我市一家企业上班,谈及他在网上求职的经历,他至今仍心有余悸。 去年8月左右,刚大学毕业的陈尚志正忙着找工作,不仅频频进出招聘会,而且还经常登录各大人才网站找工作、投简历。“那段时间心里很焦急,湖北省很多地方开招聘会我基本都去参加了,但是都不尽如人意,而且在很多人才网站上我都投了简历。”陈尚志说。突然有一天,东莞一家“知名”企业打来电话,称从网上看到陈尚志的个人资料,对其比较满意,极力邀请他去参加面试。 “当时我都不记得是否给这家企业投过简历,也没考虑他们是如何知道我的个人资料的,由于社会阅历浅,我就只身一人南下广州去参加这个所谓的‘面试’。”陈尚志到达东莞后,一个女孩来接站,两人攀谈起来后,陈尚志发觉其中有诈。 “她自称是公司人事部门的职员,但是我向她询问公司的相关情况时,她却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只是一个劲地催促我赶紧跟她一起去公司,最后在我的坚持下,这个女孩才说,公司是搞 ‘网络销售’的。”这时,陈尚志才知道自己被“传销”骗了。弄清状况后,陈尚志连火车站都没出,当即买了一张返程车票就回家了。自此之后,陈尚志开始对网上求职抱怀疑态度, “实在是无法甄别招聘网站上公布招聘信息的真与假。” “网上求职你被骗过吗?”就此问题,记者在几个QQ群上发出询问。不少网友表示,在网上求职,不仅容易被骗,而且容易泄漏个人隐私。网友“云天”告诉记者,他以前曾在求职网站注册登记,不仅填写了详细的个人信息,而且还包括家中电话和家庭住址,结果不出一个星期,就有骗子打电话到家中称他出了车祸想骗钱。“很多招聘网站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并不严格,因此很容易泄漏个人隐私。”“云天”告诉记者,从那以后,他的网上简历只留手机号码和QQ。 调查:网上招聘鱼龙混杂 “现在不少的招聘网站都自称某某人才网,其实很多都不是正规的人才网站。因此在网上求职一定要多个心眼,以免上当受骗。”随州市人才交流人事信息中心主任续立勇告诉记者。 记者在百度上以“随州人才网”字样进行搜索,可以看到近五十万个网页。“但我市人事部门的官方网站却只有一个,剩下的除了一些导航网站外,其它的都不知道什么地方开办的,而按照相关规定,这些网站最多只能称为某某招聘网,而不能冠以人才网的字样。”续立勇说,市人事部门也曾联系过不少被冠以 “随州人才网”的网站,要求其更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网站并不予以理会。 那么这些网站的真实性能否保证,续立勇表示,这些网站上大多没有标注办公地址,没有办公电话,因此其信息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大部分网站上留下的联系方式都是手机号,甚至还有QQ号,如果求职者在网上招聘中出现问题,根本无法同网站取得联系,因此也就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至于个人隐私是否会泄漏,续立勇表示,一般正规的招聘网站不会轻易泄漏个人资料。“譬如‘随州人才网’,求职者登记注册后,其他人登录网站只能看到个人基本信息,只有在网站上注册成为会员的招聘单位、企业才能看到更加详细的信息。一些大型的正规网站基本也是这样的,一些不正规的小网站就难说了。” 除虚假网站之外,不少大型的正规求职网站的信息也值得商榷。记者登录一些大型求职网站发现过期未更新的职位有很多,有的信息未到期,但职位已招满;也有一些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信息量,从其他网站上拷贝一些即将过期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延长信息的发布时间;还有的企业职位只招聘一人,或已经招满了却在网上张贴很长时间。很多虚假信息难以甄别,以至于很多求职者对于一些真实的信息也持怀疑态度,不敢轻易相信网上的招聘信息。此外,一些网站声明说网站内所有信息为用户自行上传,网站不负责甄别真假,这也就导致招聘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 提醒:网上求职谨慎而行 尽管在网上求职有诸多弊端,但是由于其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不少大学生还是比较青睐这样方便的求职方法。那么,如何保证求职者在网上求职时不上当受骗,随州市人才网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求职者做了一些建议。 求职者在网上求职时,首先注意的是应选择点击率高、信誉度好的人才网站,其中各级人事人才、劳动、教育部门主办的人才网站是首选,这些网站都会对用人单位进行审核,保证招聘信息的真实、有效。 同时,对于网上招聘信息一定要仔细甄别,不要盲目轻信,要抱着谨慎态度,细心甄别;对心仪的单位,避开招聘信息中预留的联系方式,通过查询招聘单位的其他电话等进行核实,初步确定真伪以后再到应聘单位实地考察;切记不能向招聘单位邮寄证书、钱物;若有单位以考核能力为名,要求应聘者翻译资料、程序编写、制作网页,则需要慎重对待,一次考核可以理解,如多次进行类似考核,应防备用人单位借机赚取求职者的无偿劳动。 在求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资料,在网络上碰到自己中意的招聘信息,要用传统联系方式进行查实,加以甄别,然后再投放简历。可以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直接投放简历,因为电子邮件的信息不容易泄露,所以能有效降低求职风险。 另外,许多大型单位招聘人员时会到知名的网站上发布,同时还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可以同时到这两个网站上去查看,或直接把简历以邮件的形式发送到应聘单位。 (本报记者 包东流 通讯员 闻梓冰) |